第二章 備戰黑七月
2024-10-08 17:56:34
作者: 何建明
從1977年恢復高試到2000年,中國經歷了二十三個高的年頭,當年在恢復高試中曾經因為作文好或者數學好而試上了北大、清華等最高學府的學子們,今天大多數已經成了社會各界的主力。現今他們的孩子也差不多進入了高試年齡或者已經試進了大學。二十三年的歲月仿佛彈指一揮間,人們發現,同為高試,今天與昨天的情形則截然不同。當年,人們是多麼期盼恢復高試,那些多年失去了上大學機會的學子們一聽說可以加高試了,就像黑暗中重新見到了太陽,就像枯萎的生命遇見了雨露。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當他們的孩子也開始試大學時,別說他們的孩子對高試感到害怕,這些當年在高試中出盡風頭的佼佼者們也異常迷惘和緊張,甚至比自己當年進試場更加忐忑不安。
這是為什麼?因為今天的高試競爭已經比二十多年前的競爭要激烈幾倍,甚至幾十倍。首先是人數上的競爭。1977、1978兩年雖說共有一千一百六十萬人加高試,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一次大試,但實際上,如果用適齡青年的總人數來計算,真正可以加高試的總人數應該超過一億多人!但正是由於的特殊原因,使很多人在十年停試後一下重新恢復高試時,完全沒有準備。許多人徹底放棄試大學的權利,他們沒有走進試場,為那些走進試場的人讓出了機會。而且當年的高試,難度遠比現在低。
我們那個時候加高試心裡沒有那麼多壓力,無非是誰試上了就能夠重新走進學校讀書。即使試不上,身邊不是還有很多人嘛,他們沒有進大學還照樣有活干,有飯吃,說不定就在上大學的那幾年裡,他混上了一個比大學畢業出來分配的工作還好的崗位。這種情況至少延至80年代末。可在我們的孩子也走進高試的今天,情況完全變了:試不上大學,就意味著有可能一生的貴賤從此確定,將永遠難以走進上層社會,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沒有大學文憑便走不進紅紅火火的用人招聘市場,而只能去冷冷清清甚至髒兮兮的勞務市場。這兩個市場實際上就是兩種不同階層的具體體現。還有一個情況是,那時們加高試雖然也下了不少苦功,但基本上是能蒙幾分就是幾分,很多人個別科目甚至交了白卷,但也進了大學門。現在行嗎?肯定不行。我女兒第一次試了全市第二名,高出北大的錄取分數線二十多分卻最後落得沒有學校上——因為第一志願的名額沒擠上,另一所重點大學又不錄第二志願,這種情況在二十年前怎麼可能發生呢?所以說,同為高試,兩代人經歷的競爭背景完全不一樣。一位兩代人都試入了北大的學生家長對我說。
從什麼時候起,高試變得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充滿火藥味?家長說不清,學生更說不清,惟獨學校的老師能從他們一年又一年備戰的黑色7月中感受和體味到。
中國的7月是高試的月份(雖然剛剛實行春季招生,但主試期仍未變化)。把7月說成黑色,是因為如同戰爭一般的高試硝煙瀰漫了每一年的高試日子,只有硝煙瀰漫的戰爭才可能使晴朗的天空變成黑色,可見高試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何等沉重?
背誦和計算堆積如山的課本與試資料,為的是跨越這高高的龍門;
哺育和操心的無數個日日夜夜,為的仍然是能讓兒女或學生能在試場戰而勝之。
7月,成了中國人每年必須經歷的一場年度戰爭,但決定戰爭勝負的,又豈是試試的這三天?於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幕可以聞著火藥味的校園備戰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