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高考報告> 第一章 大學——中國人的夢大學,畢生的情愫

第一章 大學——中國人的夢大學,畢生的情愫

2024-10-08 17:56:31 作者: 何建明

  「那時我考大學,與其說是為了學習,不如說是為了調回北京。這是第一個誤區。」郭小林剖析自己一生痛失大學生涯時回憶道,「為了調回北京,1980年借調在京期間,我還有過兩次考研究生的念頭。頭一次是寫信詢問北大的謝冕老師,得到的回答好像是當年他不收研究生;時間隔得太久,記不清了。第二次是得到一份招考研究生的簡章之類,匆匆一看就草率決定報考復旦大學吳開晉老師的研究生,好像是中國古典詩詞專業;還跑到什剎海附近的老北師大報名站去報了名。可笑的是什麼情況也不摸底,就在報名之前給吳老師寫了信。在報名站,一位老師看到我的名字便認出了我,原來她是我小學同學的母親。她見我報得不妥,便問為什麼不考社科院新聞研究所辦的研究生院,那是專為新聞系統的子弟而設的,報了准能考上(她知我父親生前在人民日報社工作),我只得據實以告已給上海方面寫信了。幾天後吳老師終於來信,說是只招一名學生且早已內定了。所以,兩次報名結果都是無『考』而終。兩位老師都是我極敬重的,只是我其實根本不具備考研的水平,而且這樣輕率,既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老師的不尊重。1981年我以對調的辦法回到北京,上大學的動力遂告消失……」

  我看到一向生氣勃勃的郭小林,此時此刻的臉上布滿了凝重的陰雲。「1982年初,我到首屆茅盾文學獎的初選讀書班做秘書工作,在香山昭廟見到剛畢業分配來作協的77屆大學生王超冰,她告訴我,那年他們聽說我報考北大,都想著我能來呢。這可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而忘記反省自己的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教育界;這種認識在後來一段時間,甚至發展成了混雜著嫉妒和怨恨的偏激情緒——大學生有什麼了不起,我的能力比他們強多了!你們看重文憑,我偏不要文憑!況且,人們把當時社會上一窩蜂地考文憑的做法稱之為混文憑,的確有一部分人混到手一張紙之後,實際水平並沒有多少提高,我心裡也是有些鄙夷的。可是,不要文憑又不成,晉級、評職稱、分房……我以後的幾十年生活無不受此影響。在幾經猶豫彷徨之後,有一年我終於決定去考成人自學高等教育。一打聽,乖乖!十二門課程,門門不易——又給嚇回來了。1988年秋,我自己給自己鼓了好幾回勁兒,終於又下決心去考民族學院的成人函授大學。那天,好容易打聽到報名地點,沿著民院新樓的樓梯往上攀,見身邊上上下下年輕而富有朝氣的莘莘學子,不知何故就自慚形穢起來,越往上攀越沒了勇氣,到了報名處,看到排在前面的姑娘小伙兒在登記表上填的都是十、二十來歲,想到只有自己是個四十多的半大老頭子,就羞臊得不行——其實誰也沒朝我看,自己就那麼渾身不自在。就在快排到我的時候,我的勇氣終於泄盡,終於像逃也似的跑走了。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得自己真是非常可笑,也非常可悲,想學習、想深造是好事嘛,不丟人嘛,你說你害的哪門子臊!但說是這樣說,做起來可就不容易了。悲夫,非大學拒我,是我拒大學也。」

  如今女兒已大學畢業的郭小林說:「現在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上大學的心理障礙不存在了,經濟上的困難也不大,只是沒有時間——忙了單位的事忙家裡的事;最主要的是老想寫東西——雖說其實也沒寫出個樣兒來,卻總是牽腸掛肚,因為我不甘心當年的輝煌多年不再。至於大學嘛,或許只好等退休之後,再去上老年大學,以圓我今生之夢。」

  像郭小林這樣欲以畢生的時間圓其大學夢的人,在中國有千千萬萬。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