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2024-10-08 17:46:34 作者: 何建明

  吳仁寶構築的「不土」,並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華西村那一幢幢、一排排在大都市裡才能找到的五光十色的中式、歐式農民別墅,或是象徵華西形象的金塔建築那種外觀形態上的淺層感知。他的「不土」,其實是當代中國農民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其勵精圖治的創業精神和敢為天下之先的英雄才智,完成從拿鋤頭,到拿榔頭;從與莊稼土地打交道,到與機器、與市場擁抱;從種田漢,到廠長經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自我革命」,開始全面進入脫胎換骨的「基因革命」過程。這既有終結傳統農業文明、揮手告別現代工業文明的一種辭舊意義,更是開創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農業城市化的新探索。「土」是農民的本質,吳仁寶在領導建設富足的華西村時,之所以被世人所稱道和不失為中國農民的榜樣,就是他始終沒有脫離農民「土」的本質。90年代以後,華西在取得農村工業化巨大物質積累後,開始了驚世駭俗的「造城」——即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在傳統意義上,「造城」總會破壞原有的農村自然格局。可華西村在吳仁寶的精心規劃下,沒有將城市的概念簡單地搬到村子裡,他們追求的是那種外建築和內裝置上「100年不落後」的超前設計與投入。在規劃與選址上則堅持現代化的都市建築與農村古樸的自然風景和諧地結合為一體,因而這樣的「華西城」讓人百看不厭、百住不舊,且獨具魅力。

  「規劃和質量上的100年不落後,實際上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過去農民日子一好過,就是翻蓋房屋,再多的財富積累也因一次次地建房而所剩無幾。華西村在發展初期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現在我們改變了思路,在再規劃和蓋房時,儘可能地超前,這樣做從長遠看,既達到了一百年『不土』的目的,又因優美的硬體建設,為吸引投資和聚集人才起了很好作用。」吳仁寶指著那些讓美國、歐洲人都羨慕的造價在幾百萬元的農民別墅,如此為我解讀其中的奧秘。

  與那些豪華的歐式別墅毗鄰,我信步參觀了代表華西村文化概念的「農民公園」,「不洋」在這裡很有代表性。走進公園,綠蔭和花叢間是小橋流水、扁舟穿梭與鳥語啼鳴,一派柳楊吹拂的陣陣歡歌……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人熟識的「桃園結義亭」、「三顧茅廬」和「二十四孝」長亭等等景致。許多到華西參觀的人,總會在此對吳仁寶這位「具有共產黨人崇高思想境界」的老支書為什麼要搞這些名堂提出疑問。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這正是我們老支書從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一向堅持倡導的一種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村「精神文明辦」的小趙介紹說,老支書認為,教育富裕了的農民,既要向他們不斷灌輸現代文明思想,同時也不能放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教育。老支書常說,我們共產黨人信仰共產主義,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但也得講求「仁義忠孝」,尤其是年青一代的農民要教育他們對老人和父母必須忠孝。為此,老支書還在村里倡導設立了一項特別獎:凡哪家有90歲高壽的老人,直系親屬每人每年可獲得「忠孝獎」1000元。凡哪家有老人活到100歲高齡的,直系親屬每人每年可獲得「忠孝獎」10000元。陳珍妹老人百歲時,她全家五代同堂,37人就每人獲得10000元大獎,共計37萬元!「有人問老支書,是不是獎金太多了?我們老支書說:一點不多。華西村的老人假如都能活到百歲,那就證明我們華西人民不僅生活富足、精神愉快、身體健康,而且後一代孝敬老人做得出色,這樣的獎勵物有所值。」吳仁寶就是比人高一籌!這樣的「不洋」里包含著深刻的中國特色和農民特色。

  走出「農民公園」,我被一座綿延起伏的山巒所吸引。此山雖說不上高,但因它矗立於一片平坦的田野上,故而顯出特殊的氣勢,形狀如一條巨龍,這使我心頭頓升一縷聯想:華西村好風水,原來此處真有「龍」也!說話間,我的雙腳跨進了一座飛檐斗拱、氣勢恢弘的牌坊,上面有四個金燦燦的大字——華西公園。嘿!在這峰迴路轉、依山傍水的公園裡,我終於領略到了華西村的「洋」景:美國的「白宮」、英國的「古城堡」、巴黎的「凱旋門」、德國的「天文台」、捷克的「鄉村別墅」……這裡真的「洋」透了!「農民們出國過去是做夢也不敢想的事,可在華西,我們的村民可以天天『出國』,而且免了任何手續,早飯可在『印度』吃,晚上住宿在『日本』,一天可以走十幾個『國家』,保證享受的是一流服務……」搞宣傳的小趙繪聲繪色地介紹,並不時領我身臨「出國」之境。真的哦,在這華西「萬國園」內,可有多種外語服務,可有各種飲食的享用,更有各種文化的賞別。總之,這裡是十足的「洋」。

  「不土不洋」,又「土」又「洋」,在華西村你無時無刻不在這種傳統與現代、歷史和現實的中西文化的大交融中感受著、激動著、陶醉著、回味著……

  是的,所有這些,都滲透了吳仁寶這位農民思想家的精心創意和獨特理念。

  讀懂它,既要穿透辯證法的哲學境界,又要領悟實事求是的現實根基。我這樣理解吳仁寶的「不土不洋」——其實是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創新,一種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中國特色或者說是具有中國農村與農民特色的社會主義本質。「不土不洋」在這裡是一對互為依存、互相促進的充滿活力的革命的辯證關係。「不土不洋」充分顯示出吳仁寶和華西人不因循守舊,不盲目崇洋,善於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樂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先進意識。

  吳仁寶的另一個建設新華西的「亦城亦鄉」理念,則是與「不土不洋」同樣寓意。讓我們有梳理不完的哲學境界和可借鑑的實質內容。

  這再次讓我感嘆,我是否可以稱吳仁寶為「帶著濃重泥土味的偉人呢」?

  面對我內心的這種發問,吳仁寶謙和地說:「我只是一個農民,一個講求實事求是的共產黨人。如果問華西這面旗幟為什麼幾十年不倒的話,我的體會是:因為我們始終做到了『三不倒』,即『難不倒』、『嚇不倒』和『夸不倒』。」老支書這樣解釋:「難不倒」,通常是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有決心和辦法;「嚇不倒」,通常是在中國特有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形勢下,我們在基層干實際工作的同志有較強的政治識別能力和政治謀略能力。吳仁寶進而舉例說,華西村和他本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風風雨雨中曾經遇到一次又一次的「黑典型」和「紅典型」之爭。比如在「文革」中,林彪、江青一夥為了抬高他們樹起的那些極左假典型,曾多次對華西村打壓、污衊,甚至採取極端的手段,企圖毀掉華西村這面堅持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旗幟。在那些歲月里,華西人民始終堅定不移地搞社會主義必須發展生產力的信仰,他們以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和為國家多作貢獻這兩大己任而使華西村的旗幟永遠飄揚。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的「包產到戶」已在全國全面鋪開,而且當時只有同一聲調:「包」字萬能、一包就靈。似乎誰不「包」,誰就背離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

  一時間,這樣的帽子從四面八方打向一直堅持「不分不包」的華西村,當然主要打在了領頭人吳仁寶頭上。面對全國風雲變幻的形勢和重重壓力,吳仁寶鎮靜自若,他對村裡的幹部群眾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是我們黨總結了歷史上犯「左」的錯誤教訓後,根據我國農村實際情況所作出的政策調整,它的中心意思是對一切有利於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做法和責任制都應予以支持,中央並沒有說要搞一刀切、搞一種模式,而搞一刀切、搞單一的模式,正是中央並不提倡的。針對外面有人說:「我們那兒分田到戶後農民如久旱逢甘霖,你們華西不分田不怕上壓下反嗎?」吳仁寶坦然處之,說:「三中全會精神講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各自的情況不同,你們分,是實事求是,是三中全會精神;我們不分也是實事求是,雖然我們搞的與你們是不同的責任制,可我們奔的都是三中全會指引的富民路。」吳仁寶還將華西村「產業結構有生命力、集體經濟有吸引力」等比較優勢介紹給那些真心愛護華西的領導和友人。尤其當吳仁寶介紹到華西村早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把那些便於個人操作的農活包戶、包人,以及企業實行廠長責任制的做法時,那些懷疑華西村、勸說吳仁寶的人都十分驚詫地說:「搞了半天,你們華西村在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方面又走在了前頭!」談起華西村和本人曾經親歷的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往事,吳仁寶坦言,共產黨人的一大本事,就是在各種考驗面前不被人嚇倒。而要做到不被人嚇倒,你心裡就得有本執政為民、造福為民的帳。有了這本帳,你做事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被任何力量所動搖,更不用說被什麼政治形勢嚇倒了。

  在華西村,無論是那些當年與吳仁寶一起艱苦創業的老一代,還是改革後成長起來的或者是今年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兒的年輕一代,他們在談起老書記的政策水平和處變不驚的能力時,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意,甚至到了某種崇拜的地步:「老書記說對的就肯定沒錯,因為他對政策的理解能力都比我們高、都比我們準確。」這是實話。

  黨的「十五大」後,中央根據當時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情況,作出了「抓大放小」的戰略調整。一時間,上上下下、各條戰線立馬「忽悠」起一陣對那些喪失活力、效益乏力的小單位、小企業進行的「轉制風」,在蘇南地區更是颳起了一陣欲將「半壁江山」的鄉鎮企業「全盤轉制」的狂瀾。當時華西也有一些效益並不太好的企業,有人便進言吳仁寶:「乾脆藉機把這些企業『放』了算啦!」吳仁寶搖頭,說:「華西村的每一個企業、每一塊磚瓦,都是全村村民的,我們沒有這種權利『放』。我們能有的只是責任,把這些效益差的企業扶植好的責任。」

  在吳仁寶的這一思想指導下,華西村借「十五大」東風,在村企業集團範圍內開展了一次旨在調整產業結構、狠抓企業效益的「抓大扶小」舉措,很快使得全村工業效益呈現「大向強走、小向優走」的全面健康發展態勢。至2000年,華西人在吳仁寶的領導下,在僅有的0.96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創造了50億的工業銷售額和5億元的利稅效益。黨的「十六大」後,吳仁寶又對華西提出「科學發展、有效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的新目標,具體落實在全村工業生產指標上,他和幹部們制定的目標是:2002年完成60億、2003年完成80億、2004年完成100億,結果由於大抓了「科學、有效、創新和統籌」發展的四大措施,生產效益不僅全面完成,而且出現了連續兩年100億元的年遞增速度!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形勢下,吳仁寶卻出人意料地提前兩年將華西村的領航大權交給了年輕一代——過去他多次表示要干到80歲。交權的那天,他深情地對村民們說:「沒有吳仁寶,華西的明天定會更美好。」

  事實也是如此,新華西村黨委班子以老書記為榜樣,緊緊抓住執政為民和科學發展兩大主題,他們提出了從今年起,要「努力一千天,創造一千億」的新目標,即在今後三年內,每天全村要創造一個億的產值,三年一千個億!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數據。而他們僅是一群中國農民!一群由老共產黨人吳仁寶一手培育起來的中國農民!有福民享,有難官當。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在這一刻得到充分體現和升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羨慕共產主義社會,那時大人們告訴我們說,電燈電話,樓上樓下,那就是共產主義;等我們長大後,這些都有了,可是發現共產主義其實離我們還很遠很遠。

  即便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我們還僅僅剛剛跨入。於是我們有了許多疑惑,但我們仍然那麼渴望共產主義……因為渴望共產主義,所以我們一心想建設好社會主義。這是所有共產黨人共同的理想和事業。

  但社會主義到底是個什麼樣?我們同樣有許多疑惑,經過幾代共產黨人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在排除許多疑惑之後我們終於明白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社會主義必須讓人民富裕起來,富裕了的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人民真正富裕、幸福了,那才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

  走進華西村,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這裡的農民真的是天下最幸福最富裕的人!他們住最寬敞、豪華的住房;家家停放著一至三輛轎車;吃,基本不用花錢;穿「仁寶」等自創的名牌服裝;老人有豐厚的退休養老金;孩子上學全免費;每家每戶少不了百萬、千萬的存款……這日子讓美國、歐洲來的客人都異口同聲:「華西村的農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如果允許,我寧願上這兒當一個村民」——這話新加坡的客人說過,美國的國會議員說過,德國的政府部長說過。

  2004年,我國政府曾經宣布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了1000美元,這一數據的誕生昭示著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貧困國家,全面進入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當我來到華西村,才知道今天的華西村農民的人均收入其實已經過了8000美元,如果再算上村裡的各種福利補貼,他們的人均收入實際已超過10000美元。我們因此毫不奇怪在華西村隨時可以聽到建設「中康」奔「大康」的話語。

  說這話最多的,還是老支書吳仁寶。

  可以這樣認為:而今的華西村已經基本全面「中康」。但明天的華西村的「大康」究竟是個什麼樣呢?或者說50年後、100年後的中國是個什麼樣,我希望能在已經走在別人前面幾十年的華西村得到某種感受和體驗,並期望從吳仁寶的嘴裡得到答案。可是這位充滿睿智的老人沒有直接回答,卻把我帶到一排在綠蔭花叢和小橋流水間巍然矗立的新建築面前,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這18棟年底前竣工的「總統別墅」是以後讓村里80歲以上的老年人輪流享用的。

  「讓村民享用『總統別墅』?」我有些不解。

  吳仁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解釋,建「總統」別墅,一則是為了迎接更多的外國貴賓,二則也想讓華西村民們享受享受「我們所能想得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物質文明」。

  聽其一言,我的腦海里突然跳出吳仁寶的一句名言:有福民享,有難官當。

  華西村的農民福氣太大,大到他們能享用到連我們一直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可能也難以享用的居室內有游泳池的「總統」別墅!真正的總統其實並非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因為他們沒有自由;而具有總統物質待遇的農民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因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支配自己。吳仁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他要讓自己的農民兄弟成為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和最自由的人。為了實現這一境界,他把一個共產黨人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智慧全部貢獻給了他的百姓……

  「華西398號」是吳仁寶的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絕不會相信在農民們享受天堂般生活的光景中,這位締造中國富甲神話的「村主」竟然與自己老伴倆人依然住在華西村70年代的舊樓里——聽華西村民說,這樣的樓現今多數租給那些外地來的「打工者」。

  吳仁寶在「作秀」?一個大大的問號躍入我的腦海,但很快被否定了。

  「老支書在70年代華西村成為『中國農村首富』時就給自己立下『三不』規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獎金。老支書這『三不』他全做到了,所以我們現在過的生活越好,就越覺得對老支書過意不去……」村民黃永高——一個殘疾的農民,他拐著雙腿毫無顧忌地領著我來到他正在裝修的新別墅,一邊看一邊跟我說著老支書的事。黃永高說他先前不是華西村的,是相鄰的華明村人。他在兩歲時從樹上掉下來,摔斷了腿,因為家貧沒有錢治,結果落了個終生殘疾。1982年冬日的一天,靠修鞋維繫生活的黃永高蹲在華西村一個廠子的門口給人修鞋,當時天下著雪,黃永高蜷曲著雙腿,蹲在地上幹活,那雙縫鞋的手裂出一道道血口……

  「小伙子,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啦?」黃永高一看是華西村的老支書吳仁寶,趕忙如實回話。

  「那你願意到華西村來工作嗎?我們正在建設一個賓館……」「我?能行嗎?」「我看行,你能吃苦。」黃永高看著吳仁寶慈祥真誠的目光,不禁熱淚滾滾而下……從此黃永高這位殘疾青年落戶華西村。幾年後,黃永高不僅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還在38歲時與一位比自己年齡小一半的同在賓館工作的四川籍姑娘產生了愛情。要結婚了,黃永高將喜訊告訴吳仁寶時,老支書欣喜若狂,親自為黃永高操辦了5桌酒席。之後,又給黃永高分了一套3層樓房。

  「老支書對村民太好了!去年我退休時,他考慮到我兒子也上中學了,又給我調了這套450多平米的別墅……」黃永高為了讓我感受一下老支書給予他的關懷,樓上樓下地帶我好好參觀了一番。好氣派!地面是鋥亮的大理石和進口木地板,鋁合金鋼窗閃閃發亮,全套紅木家具和應有盡有的電器家什……你怎麼也想像不出這是華西村一戶收入相對屬於中低水平的殘疾農民的家庭。

  「老黃,你家可比老支書家的房子氣派多了!」我一句隨口而出的話,竟讓黃永高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是啊,老支書家的條件有我這三分之一水平就不錯了,我一想這,就覺得特別過意不去……」黃永高說的是實話。就在幾小時之前,我進過吳仁寶的家,在那棟二層舊樓里,我印象中最深的有3樣東西:一是滿屋子的照片,那是主人在各個時期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地方領導人及外國朋友在一起的合影;二是四周破落的牆皮;三是那張如今很少有人家再睡的南方舊式木床。不用刻意描述,就這3件東西,便概括了主人吳仁寶的基本生活狀態:樸實無華,落後舊式,普普通通,與華西村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差3個時代。

  在常人眼裡,吳仁寶是華西這個「天下第一村」的「皇上」,有巨大的權力,有無限的財富,有至高無上的威嚴,可吳仁寶沒有當「皇上」,他只選擇做一名為民造福的公僕。

  「人活著為了什麼?活著的時候是得有點錢、享點福。可人不能僅僅為了錢才活著,為了享福才掌權。為國家、為人民多作點貢獻,這才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我的最大幸福和滿足,就是想看到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在華西村採訪的一個星期里,吳仁寶與我有過3次直接接觸,而其中有兩次他說過這樣的話,使我印象特別深。

  在華西人過著天堂般幸福富裕的生活時,我們隨便問一位農民,他們一談起老書記都可以給你講一段關於老書記如何關心他們的感人故事,而且談到動情處,總會熱淚盈眶。村民們對吳仁寶如此深情,那麼在吳仁寶心目中的老百姓又是怎樣的呢?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事。

  「給你講件事吧。」一向笑眯眯的吳仁寶在我提問後,神情一下變得凝重起來,「那年組織上讓我當江陰縣委書記,我思想上沒準備,感情上也不願離開華西村。可這是組織決定,我得上任去。

  那幾天村上的人都想我這一走可能就永遠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天天跟大伙兒在一起了,他們以各種方式來向我道別,其中一個叫吳荷英的姑娘給我送來一雙她親手納的布鞋時說了一句話特別讓我感動的話,這孩子說:『吳書記,是你的恩情給了我工作、給了我家,我們當百姓的什麼都不盼,就盼你這樣的幹部不要離開我們,要不我們就沒有好日子過了……』當時我接過她送的鞋,又品著她的話,眼淚一下掉了出來。這孩子的情況我一清二楚,她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症,走路只能靠拐杖,15歲了還只能在家吃閒飯。在農村,這麼大的姑娘攤上個殘疾身子,如果不能自立就一輩子只能過苦日子了。孩子的父母著急,我看得也難過,心想一定得讓孩子有份事做做。後來我到鎮上的一家皮帶廠,請廠里的領導幫吳荷英找個皮匠師傅。人家答應了,我就搖船把小荷英送去了。

  一年後,我又把小荷英接回華西,讓她進了村上的服務組,專為村民做鞋、修鞋、釘掌和補補縫縫。這孩子心靈手巧,不僅村上的人喜歡她,連鄰村的一個小伙子也看中了她,後來倆人產生了愛情。小荷英結婚時,村上分了她一套新房,我還特意批准她的新郎貢祥興到我們華西落戶。現在吳荷英一家過著幸福生活,一兒一女都非常健康,上完中專、大學後又在華西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一家美美滿滿。小荷英的變化,和她送我一雙鞋時說的話,對我觸動很深,所以有時我常常在想,老百姓生活在最底層,他們的冷暖幸福,如果我們這些在基層工作的黨員、幹部再不去過問、再不去幫他們一把,那他們還會有啥好日子過嘛!老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又要我們這些黨員、幹部啥用?所以說,是黨員的、是幹部的,你的全部責任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就是讓自己的人民和百姓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吳仁寶的話並不深奧,但卻折射了深刻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核心和最本質的內容,即共產黨人的全部責任,就是為了人民謀幸福。

  華西村從20世紀的50年代一直到新世紀的今天,在長達半個世紀裡之所以始終走在中國農村發展的前列,這裡的老百姓能夠過上今天最幸福富裕的生活,歸根到底,就是領頭人吳仁寶始終如一地把共產黨人的這份責任扛在了肩上,並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情感傾注在這份責任之中。

  至此,我相信讀者和我一樣終於明白了吳仁寶為什麼在全村人都早已住上第四代、第五代別墅後,他仍然不肯搬出20世紀70年代蓋建的舊房子,也明白了他為什麼將明明白白可以放進自己口袋裡的5000多萬獎金一分不剩地全部留給了集體。

  這是因為,他內心認為百姓們的幸福生活還要繼續提高,即便是「中康」、「大康」後,我們還有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需要我們去建設創造。

  這是因為,他內心認為:共產黨人和當幹部的這份為人民謀幸福的責任永無止境,即使是自己的生命結束之後還有一個留給後代什麼樣的精神遺產的問題。

  這是因為,他這樣做可以為下一代全面富裕後的華西村的黨員、幹部們樹立榜樣,讓他們明白嚴於律己、克己奉公、艱苦奮鬥,是共產黨人永遠不能丟失的本色。

  像毛澤東當年在西柏坡時就告誡中國共產黨人進城後不要忘了艱苦奮鬥、聯繫群眾的教導一樣,吳仁寶在華西村剛剛成為全國農村「首富」時就以自己的行動,為全村黨員、幹部立下一條又一條「規矩」,這些「規矩」其實是把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理解得了的通俗話語,在村民和世人面前作出的莊嚴承諾——比如他早期所說的「三不」: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資、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獎金。這「三不」是當年吳仁寶給自己立的「規矩」,幾十年來他全做到了。而正是他的這份無形的榜樣力量,如今在村里擔任重要職務的吳仁寶的幾位子女也都做到了。

  2004年,他的二兒子按照承包責任書所規定的個人效益獎金近億元,但吳仁寶的二兒子最後只拿了一個零頭,幾千萬元獎金全部歸到了集體。有人做過不完全的統計,僅吳仁寶一家,在這近5年中,光他們應得的個人效益獎金歸給了集體的數額至少有兩三億元之多!華西村民知道,憑吳仁寶的能力和知名度,他完全可以將自己祖孫三代的整個家族遷移到「深圳上海」,或「漂洋過海」,但吳家26口人至今無一人不是留在村裡的,而且現在連吳仁寶的外孫女婿也從日本留學回到了華西。

  比如吳仁寶為了告誡黨員幹部們(包括富裕了的村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他把自己一句常說的話,刻在村頭最醒目的地方。這句話如今不僅成為村里黨員幹部們的座右銘,就連普通村民也能熟記熟背:「家裡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鰲頭,一人也只能占一個床位。」比如他要求黨員得有「黨心」、「公心」和「良心」。這「黨心」就是黨的先進性和原則性,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全心全意。在「為官之道」上,吳仁寶以「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經營廉政、百姓信任」為原則,他給自己的日常生活約法「三章」:一不沾酒、二不陪客、三不上群眾家飯桌。

  在華西村採訪時,有一位地方領導曾經對我說了這樣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吳仁寶能把華西帶成今天這個樣,有兩大原因:一是他從未離開過華西村,二是他的心全部留給了這裡的百姓。」在這句樸實的話背後有著豐富的內容: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村支部書記,用吳仁寶自己的話說,他是「大代表、中代表、小代表」都當過,「小勞模、中勞模、全國大勞模」也都當過。可就是一樣他沒做過,那便是無論在任何時候他沒有離開過華西村。即便是在當縣委書記的5年裡,除了繼續兼任村支部書記外,每年他給自己規定不少於100天的勞動時間裡,多半是在華西。至於村裡有事,起早摸黑趕回華西處理更是「家常飯」。這也就是那年他由於意外原因落選黨代表、從縣委書記的職務上能夠很自然地重新回到華西村、心甘情願做一個農民的原因。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