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轉型陣痛

2024-10-04 13:54:41 作者: 何建明

  2006年3月,劉志庚正式出任東莞市委書記一職。

  劉志庚在任市委書記不到一年時間內,做了兩件和他的善良性格似乎不太相符的事來——都是容易得罪人的事情!

  劉志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砸了摩的司機的飯碗。

  按理說,摩的司機這部分人群算是弱勢人群,風吹日曬不說,安全隱患不說,每個月能掙的錢也實在有限。那麼,心地善良、一心牽掛著弱勢群體的劉志庚為何偏偏要端去這些弱勢人群的飯碗?

  筆者詢問他。

  劉志庚笑笑,向筆者講述起他印象至深的一件事來:「那次是全國的檢察官檢察長在東莞會展中心召開的年會,快散會的時候,東莞的檢察長好心地提醒大家:東莞社會治安不好,你們上街一定要小心,最好不要帶包,不要一個人出去,最好是兩個人一起上街。當時我也坐在主席台上,感到十分難堪。」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件事對劉志庚觸動很大,當時他便暗下決心,一定要抓好治安。「我覺得我們東莞現在的經濟發展不發愁,關鍵是要給老百姓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現在東莞的老百姓慢慢富裕了,但社會治安差,假如你連命都保不住,你這個富裕又有什麼意義?」

  確實,隨著東莞的富裕,其社會治安也顯示出令人擔憂的一面來。據說,在搶匪中流行著一種說法:在內地搶一年,不如東莞搶一次。巨大的利益誘惑使得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另外,東莞有著特殊的人口結構:東莞戶籍人口為171萬,常住人口697萬,再加上流動人口,總人口達到1200萬,在廣東省排第三,這決定了東莞承載著巨大的治安壓力。

  2006年4月,劉志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莊重承諾:東莞的社會治安一定要在今年年底得到明顯好轉,如果不能實現,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公開檢討。

  隨著這個絕對的「軍令狀」,一場聲勢浩大的「治安運動」在東莞拉開了序幕。其中,最大的行動便是治摩(摩托車)。

  可千萬別小看這治摩。東莞治摩成功後,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向曾培炎副總理自豪地介紹說:「全國36個城市治摩都是失敗的,東莞是惟一成功的城市。」

  惟一?治摩難道有那麼難?

  事實確實如此。不談遠的,就談廣州和深圳,這兩家城市都曾採取過治摩措施,可最後因為壓力大而以失敗告終。許多深圳人還能記起當年治摩時的壯觀場面,廣場上聚集著幾千輛摩托車,黑壓壓亂鬨鬨的一片,幾千摩的司機們奮臂高呼著口號……即使東莞本身,前些年也曾有過兩次大規模的治摩行動,結果也是被幾千摩托車圍住了政府大樓。

  東莞治摩成功後,廣州、深圳等城市紛紛過來取經。他們取到了最核心一點:人性化工作,是治摩成功的法寶。

  其實,治摩看起來是件具體的事,實際上是在考驗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到達一定階段的一種執政能力和執政理念。

  外資以往對東莞都有一種印象:經濟發展速度快,但隨之出現的問題也多,因為像摩的這樣的一些現象,總在使東莞的發展和形象大打折扣。劉志庚和東莞市領導抓住這種現象大舉採取整治措施,其實是通過治表而整治了東莞市發展經濟和城市現代建設過程中暴露的本質問題,即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與提高市民素質、強化城市科學管理之間的關係必須並駕齊驅,缺一不可。

  一切圍繞「人」字做文章,換位思考,先將自己謙卑的心點燃,作為火把,這樣,再艱難的局面也不會迷失方向。泰戈爾有句話說得好:當我們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萬事其宗,有關涉及「人」的利益的事情最難做。

  2006年東莞各鎮換屆時,劉志庚就碰到了一件麻煩事。按國家的新規定,各鎮必須將鎮委副書記的人數減至兩名。當時各鎮的鎮委副書記大多為4名,有的為5名。

  往上提拔,皆大歡喜,但讓幹部從現有位置下來,那可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早已習慣了能上不能下的事實,除非你犯了錯,否則哪有好端端下來的道理?

  這真是一件頭疼事。

  然而,劉志庚不得不硬起頭皮來處理這件頭疼事。

  這件事後來處理得非常完滿,可劉志庚當初卻不知頭疼了多少次。當時東莞32個鎮區的正副書記,一共有100多人,劉志庚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全都找他們分別談了一遍,尤為重要的是,劉志庚可不是約他們來辦公室,而是親自去到鎮裡,一一登門。那些幹部們縱有再大的不情願,但一看到親自造訪的滿臉謙和的書記,內心的委屈便也煙消雲散,於是換屆工作也就順利進行。

  劉志庚當書記後做的第二件得罪人的事便是東莞人人人皆知的「雙轉型」。

  這件事要比治摩動靜大多了,筆者在網站的BBS一看,那可是議論紛紛。劉志庚何必沒事找事,給自己攬上一樁既招非議、又得罪人的麻煩事?

  「我不能光考慮眼下的,我必須以長遠的眼光替東莞的未來考慮。如果我們現在不邁出這一步,不採取措施,那將來萬一國家政策一調整,再加上某些因素,很有可能會造成東莞的產業空心化,到那時候你再想辦法就來不及了。那麼多酒店誰去住啊?那麼多房子誰去租呀?所以,我們當領導的一定要清醒,千萬不能捨不得眼前的小利,一定要有戰略眼光,千萬不能追求一時的政績呀。哪怕得罪人也要干!」劉志庚說。

  透過劉志庚這樣的市領導的清醒,筆者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東莞一直乘風破浪,揚帆進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不料到了眼下,形勢發生劇變。可以說,這艘經濟巨輪從沒像今天這樣身處風急浪高、險象環生之境地。

  首先,烏雲密布的大氣候不容樂觀。我們日益縮小的世界已經走到了一道受到競爭威脅的「門檻」面前。更為重要的是,東莞這艘經濟巨輪經過這麼多年的疾駛後,自身問題也開始顯露。亮麗的成就背後積攢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比如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對於這些問題,劉志庚曾向筆者簡單舉了一例:比如說電,東莞2007年用電量為508億度,超過廣州和深圳,位居廣東第一。東莞在2007年的產值為3000多億,而深圳則為6000多億。「這表明我們的產業結構不合理。也就是說,我們的高速發展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來作為支撐的。成本太高了!還有環境污染、社會治安、人口過多、交通堵塞等諸多問題,這些都是因為過去快速發展導致的。如果我們再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話,那接下來的問題會越積越多……」

  顯然,東莞這艘經濟巨輪經過多年的航行,已是負荷過重,四周又是遍藏暗礁,如果還沿著原來的航向前行,那後果將不堪設想。只有完成轉舵這個高難度動作,東莞才算創造了真正的奇蹟。

  2006年4月,劉志庚帶領考察團,浩浩蕩蕩出發去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對廣州、深圳、蘇州等八個城市逐一進行實地考察。從長三角考察回來不久,劉志庚便在會上拋出了「雙轉型」(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這個思路。他向大家闡明一點:「我們進行雙轉型至少需要十年時間。當然,我也知道高新技術的發展是有一段過程的,有一定難度,但我們必須要起步就有一個目標,否則怎麼往前走?」

  會議室里,新一屆領導班子又一次把東莞的前途和命運掂過來掂過去,尋找著最為穩妥最為準確的前進航向……

  2007年1月9日,在東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劉志庚代表東莞市委作了題為《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的報告。這是東莞改革開放史上富有重大意義的一幕。從這天起,東莞這艘經濟巨輪開始調轉船頭,駛離了原有的航向。

  然而,這艘經濟巨輪一旦轉航,立馬陷入到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細聽,波濤聲中,似有悲壯的楚歌聲在四面唱響。確實,這楚歌聲分別來自企業、外來打工者、村集體、老百姓這四個群體。

  改革本身就是一場利益的改革,勢必會涉及一些人的利益。這四個群體便是這次轉型中的利益受損者。

  行事縝密的劉志庚心裡清楚一點,當你堵死一條路時,作為出台改革措施的政府應該開闢出另一條路,否則將產生難以想像的社會問題,譬如治摩,當你堵死摩托車載客這條路時,那你必須得引導出另外兩條路:一是摩的司機的生存之路,二是老百姓的出行之路,因此,只要解決好摩的司機的再就業問題和大公交問題,那治摩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但這次問題可複雜多了,東莞這次的大轉型,受影響的群體眾多,其廣度和深度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說,你必須替這四個群體都引導出相應的一條條路來,這巨大的漩渦才有可能變得風平浪靜,充滿和諧之美。

  先談企業,這是經濟轉型的主體。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對轉型一事都有牴觸情緒。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下降等不利因素,就企業自身而言,他們也有提升自己競爭力的內在願望。在這個願望上,政府需做的便是引導和推動,力所能及地幫助企業尋求突圍之道:東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些有利於產業提升的政策,比如將連續五年每年拿出10個億成立科技東莞基金,用於推動產業提升和企業的升級轉型。

  再看外來務工者。如何引導他們從低技能工人成為高素質的工人?筆者了解到東莞的做法是:東莞市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對新莞人進行培訓,希望通過對他們的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更高的技能,適應產業升級的要求,能夠跟城市一起來提升,跟城市一起進步。

  相對來說,企業和外來打工者的問題還好化解,但是,來自村幹部和村民的兩面楚歌可就不怎麼好聽了,因為這次轉型涉及到村集體和村民們的利益,那可是自己人了。一句話,革命革到了自己頭上!

  眾所周知,東莞幾萬家企業大多都在村裡面,工業區大多在村里。對於眼下的產業轉型,村級顯然不太情願,為了解決就業、收租費及發展服務業,他們更樂意留住勞動密集型企業,實際情況是,租賃經濟是村組兩級收入的重要渠道,村民們的收入也大多靠的是集體經濟。

  這次的轉型意味著舊有的利益格局將被打破,難怪村幹部的反對聲不絕於耳了。最大的理由便是:「產業結構調整應該按經濟規律辦事,政府不應該干預,那些老闆願意走就走。」

  這可是一場實實在在的革命啊!其衝擊力和引發出的爭議絕不亞於改革開放後東莞所發生的任何一場重大的改革。更為重要的是,過去的改革都是從極「左」的路線中跳出來,革的是舊體制的命,然而這次革命卻是革到了自己頭上——不僅要從過去的經驗、觀念和路徑依賴中跳出來,還將對既得利益「山頭」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劉志庚向筆者坦言道:「東莞當初靠『三來一補』起家,『三來一補』對東莞的原始積累有很大的貢獻,它的歷史作用功不可沒。但這種特殊的產業結構到了現在必須得進行調整。汪洋書記看得很準,他對我們提出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產業升級的要求,這和我們提出的『雙轉型』是一致的。這是東莞改革開放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這個調整的過程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我們必須要忍住暫時的陣痛,因為要調整肯定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我們還必須要忍得住經濟速度的放緩,要忍得住暫時收入的減少,忍痛割愛。另外,我們還必須要忍得住社會的種種非議……」

  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科學發展,正是新一代東莞領導者內心和實際工作中所追求的。東莞由此開始走向了荊棘叢生的未來之路。這是一條布滿坎坷的崎嶇之路,也是一條充滿希望的輝煌之路。

  我們期盼著楚歌聲能早一日化為勝利的歡樂頌!

  事實上,勝利的前奏曲已經響起。而真正輝煌歷史的創造者總是人民群眾。說個具體的例子:鳳崗鎮原有企業1200家,經過轉型之後,已減至800家,然而,其經濟總量反而上升了20%以上,出口創匯也上升了20%。這不能說不神奇!

  說起東莞的未來,劉志庚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說:「我們調整產業結構後,速度肯定會放緩,但是遲早會上去。我相信,東莞未來經濟應該是高速發展的,環境會更加優美,社會會更加和諧。東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樹立世界眼光,站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高度謀劃發展,把解放思想作為推動發展的動力源泉,以思想解放促進發展的新跨越……」

  沿著劉志庚的世界眼光,我們可以發現,按照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這就要求未來的中國要擁有世界級的城市。

  無疑,這種世界性的戰略眼光更遠、更深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