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文化史觀> 5.2 反傳統的潛力所在

5.2 反傳統的潛力所在

2024-10-04 13:39:09 作者: 譚元亨

  中國,又一次站到了新的歷史門檻前。

  我們正進入一個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的偉大時代——20世紀賦予中國的正是這麼一個時代——從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為真正的開端,到今天的變革。變法不成惟有革命,歷史已流了半個世紀的血,不應該再流了。

  幾千年已形成定勢的舊文化框架,幾千年幾乎沒多大變化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幾千年就那麼一脈相承的倫理秩序、名教綱常,就那麼坑滋一氣的思維定式、情感節制,幾千年就那麼定位不易的重義賤利的價值觀念,以及根深蒂固的歷史觀……這些,要被衝破,怎能不遇到拼死的抵抗呢?主要的對抗,不表現在這種歷史的滯後狀態上,還會表現在外來間或的越軌麼?

  人們在希望,也不斷地失望;在追求,也在不斷地氣餒;時而清醒,時而茫然;時而激昂,時而消沉……一個醞釀著歷史巨變時代的表層特徵。

  奉若神明的信條,已不再有咒語般的力量了。幻滅,還是在希冀中尋找到了歷史的曙光?摔倒,還是在奮進中撲向未來的懷抱?

  一切都會是歷史,但未來卻應該是燦爛奪目的歷史。

  然而,這話, 自古至今,已經有無數的哲人說過了——也許莊子是個例外,他描繪了一個千世之後人相食的可怕社會。但他也有個「至德之隆」的理想境界。其實,他太執著於現實了,才那麼憤嫉,他太渴望美了,才對丑那般痛心疾首。他所揭示的美學原則,我們今天還遠不能做到。說到底,他正是在追求一個美學的世界。而這,比孔子及儒家學派的後繼者們描繪的「三代之治」、「大同境界」,倒是要高明得多,可靠得多。

  無疑,千百年來,老莊學說所包含的反傳統的因素、所蘊藏的衝破歷史束縛的潛力,在先秦諸子百家中,也許是最多的。它對人類文明的徹底懷疑——即對異化有力的抗辯,它對等級禮教的徹底否定——即對個性自由的不羈的追求,它的相對主義、它的審美原則、它的超脫與放達等等,都充滿了一種大無畏的反歷史精神。

  莊子把儒家以「仁義」構築的烏托邦砸了個粉碎,他的學說被斥之為「反道德」的學說,然而,它卻是在道德否定之否定上面建立的以審美為核心的聖殿。

  遺憾的是,莊子內在的禁欲主義、帶寓言色彩的幽默感、玩世不恭及超現實的精神,無濟於現實的抗爭,更呈現出一種表面極為淡泊的、悽苦的悲涼來,以失敗者的悲倫漠視著幾千年紛爭的歷史。

  

  藝術上的非理性、放達是無可非議,而且是至高境界,但在歷史上的非理性卻是不可取的。反過來,譴責藝術上的非理性,把歷史或政治上的原則強加於藝術,那更是荒誕絕倫了。

  莊子是屬於藝術的世界、文學的世界,而不是屬於塵世的政治——如同偉大的藝術家是屬於未來一樣,他的一切,也只有在人類社會進人美學社會時才會得到理解。不能用今天的歷史去評價他。

  這裡,我似乎斷言了未來的美——自由史觀。

  其實,任何預言都是整腳的,中國人聽到的預言也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此書所歸納出的歷代哲人們描繪出未來理想社會的模式的話,一定要感到眼花繚亂、 目不暇接,直到近代,還有黃宗羲的模式、康有為的模式、孫中山的模式……

  而這些模式,並不是立足於美學的基地上,而是源於——道德。

  能否認為,美學的社會是一種更科學的、在包含功利之際超越功利階段的較為現實性的未來社會;而道德的社會卻是一種空想、是否認功利而強化倫理秩序的、把空想當做意志強加於人類的「烏托邦」?

  蠻荒——道德的自律——功利觀念的不斷更新——美學原則在社會的確立。

  在這裡,我描繪了一種觀念的歷史、思想的歷史,也拿出了自己的歷史觀。

  而我,也在這部頗有點怪異的作品中,較為系統地、由遠及近地描繪了中國、古老的中華民族幾千年間觀念的歷史、思想的歷史,這一歷史的演變、更替及有可能的發展。當然,這種描繪也還是粗線條的,還來不及作較深入細微的剖析。

  只是,我為什麼要把「道德的社會」說成是烏托邦呢?僅僅是因為我前面說過,道德的屬性往往是保守的、落後的麼?是因為我把道德自律劃人了觀念的歷史的前期階段,道德一功利一審美,存在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而道德對功利的否定——即「重義賤利」,本身就拉歷史的倒車,而審美並不否定功利,是功利往前發展的趨勢。

  可以這麼說,但這並非全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