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文化史觀> 4.2 西方近代歷史哲學參照

4.2 西方近代歷史哲學參照

2024-10-04 13:38:17 作者: 譚元亨

  關於歷史哲學的定義,各有各的不同。在我國的史學或哲學史著中,總是動不動就把歷史哲學這個詞用上了,於是,連老莊、孔孟也成了歷史哲學家,這顯然是濫用了,但是,由於我國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歷史與哲學的觀念,往往是攙揉在一起,有人把這些視為歷史哲學,倒也情有可原。不過,在這裡,我們還是對這個詞的定義,先作一些必要的考察,再加以判定。

  恩格斯是把「歷史哲學」這個概念加以嚴格的限定的。他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是這麼說的:

  歷史哲學,特別是黑格爾所代表的歷史哲學,認為歷史人物的表面動機和真實的動機都決不是歷史事變的最終原因,認為這些動機後面還有應當加以探索的別的動力;但是,它不在歷史本身中尋求這種動力,反而從外面,從哲學的意識形態把這種動力輸入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顯然,在這裡,他把歷史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劃出了一條鮮明的界限。他所給的歷史哲學的定義,就是「從哲學的意識形態」把歷史發展的動力「輸人歷史」。

  黑格爾自己也這麼認為:

  歷史哲學只不過是歷史的思想考察罷了。(《歷史哲學·緒論》)

  「哲學」所關心的只是「理念」在「世界歷史」的明鏡中照射出來的光輝。「哲學」離開了社會表層上興風作浪、永無息寧的種種熱情的爭鬥,從事深刻觀察;它所感興趣的,就是要認識「觀念一,在實現它自己時所經歷的發展過程——這個「自由的觀念」就只是「自由」的意識。(黑格爾:(歷史哲學),第8頁,上海書店,2001.)

  綜上所述,這裡「歷史哲學」的含義便是「理念」如何在歷史中實現自己,歷史只是「理念」實現自己的發展過程。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哲學是屬於唯心史觀範疇的,是與唯物史觀相對立的。我國一些歷史唯物主義學者們,大都持這種認識,即把「歷史哲學」嚴格限制在歷史唯物主義之外,認為它只包含唯心史觀及其同一類型的神學史觀、理性史觀及利益史觀。換句話來說,歷史哲學也是一種史觀。本書題名中用「史觀」二字而沒用「歷史哲學」,也是兼顧這一概念。

  但是,相當多的歷史學家,尤其是我國的一些著名史學家們,給歷史哲學下的概念卻有所不同。有的認為:

  

  歷史哲學乃是對於歷史現象的一種哲學的探討……進一步追求,其內在的關係,其發展的動力,其所揭示的意義,其所遵循的法則,這就牽引出歷史哲學的問題了。(《宥文甫文集)上集,第542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說這話的是被當做唯物史觀的學者,類似這麼說的中國學者仍大有其人。

  歷史哲學,望文生義,大概可以這麼說,這就是對歷史的哲學考察。而這哲學是什麼,則各有所不同,有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唯物辯證論等等,這一來,如用辯證唯物主義考察歷史,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了。於是唯物史觀也被納人了這一歷史哲學的範疇,成為其一個發展階段了。

  為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有狹義的「歷史哲學」,這就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歷史哲學,也有廣義的歷史哲學,它包含著人們對歷史的全部哲學考察,也包涵有唯物史觀。

  這樣,並不包括無哲學意義的歷史觀,例如,不包括民俗中的歷史觀念。同樣,古代哲學家的歷史觀,與近代的歷史竹學,也應加以區別,不可以統稱為歷史哲學。

  所以,我們把自然史觀時期之前的歷史,稱之為史觀史的史前時期;把古代史觀稱之為前歷史哲學時期——之所以稱「前歷史哲學時期」而不像西方稱之為「非歷史哲學時期」,這裡也是有所考慮的。

  「歷史哲學」這個詞,是伏爾泰在他的《試論人民的風俗和精神》這部著作中引人的。他崇拜理性,把人類史看做是理性與宗教迷狂、文明與愚昧、善與惡的鬥爭過程。也就是說,理性或精神,則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正是他,在歷史研究中提出了創立哲學的歷史這一任務。但是,在他之前,維科已被稱之為「歷史哲學之父」,他在《新科學》(1725年)中便認為,人類歷史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一切民族在各個不同時代都要以不同形式經歷的「觀念的歷史」。

  這些,大家都可以看出,正是「理性」、「觀念」,成了歷史哲學的出發點。

  稍後,赫德爾在(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想)(1784-1791年)中,就試圖闡明,自然界在不斷演化,人類史是自然史的繼續,人類社會與自然一樣,也有其發展規律的。其歷史哲學思想的核心,則是人類社會進化論。

  赫爾德是歷史哲學的莫基人之一。

  赫爾德這一思想,與我國古代史觀有某些契合之處,大家不難看出來。正因為這樣,如把我國古代史觀說成完全是非歷史哲學的,則不是那麼準確的,可以說,由於文、史、哲不分家,我國古代史觀中,很早就包含有這種歷史行學的因素,所以,稱之為「前歷史哲學時期」,才較為準確。

  這樣,我們的史觀也與西方史觀發展史作出了更進一步的區別。

  下而,我們再簡單敘述一下西方歷史哲學發展,以便與我國近代史觀史作出比較。

  最早的當然是維科,馬克思在《致斐·拉薩爾》的信中便強調,維科《新科學》中有「不少天才的閃光」。該書認為自然界由神來支配,但人類歷史卻不可以以神學觀點來解釋,而應力圖揭示出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及歷史事件的必然聯繫。神一英雄一人的歷史三階段說,反映了人文主義的覺醒。

  孟德斯鴻在(論法的精神)(1748年)也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歷史哲學思想。在他那裡,理性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動力,可他也意識到了「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規律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係」。他進一步探討了地理環境與民族性格、國家政體的關係。較維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作為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伏爾泰,是個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鬥士,正如前所述的,他提出了研究文化史的宏大的綱領,並在歷史學方面要摒棄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神意說,反對以《聖經)解釋歷史,認為歷史的進步發展是有其內在規律的。

  這裡還應提一下孔多塞——「社會進步論之父」的《人類理性進步》,認為歷史具有線性模式——「走向某處」,從而斷言歷史的進步,即文化、風俗、科學、藝術、工業、技術和商業的不斷向前發展。

  關於盧梭,大家更熟悉了,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指出,人類不平等不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的,而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人們有權起來推翻暴君,過渡到「更高級的社會契約平等」。他的返歸自然,與老莊學說不無共通之處。歷史不過是一種自由意識進步的歷史。

  以上可歸人理性史觀。

  愛爾維修的社會歷史理論被視為「利益史觀」,他認為,在人類歷史中,惟一起作用的是利益。利益是一切:法律的依據、道德的根本、歷史的動力,是利益、私慾推動了歷史的前進。他也談「化性起偽」,認為環境與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智力與道德面貌。

  德國古典哲學的巨匠康德在《從世界公民的觀點撰寫世界通史的想法》(1784年)這一著作中,得出人性惡是歷史推動力的結論,提出矛盾對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及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的思想,惟有對抗,才能推動實現人類最偉大的任務——建立公民社會。他有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裡幾句話是不足以概括的。

  到了費希特,則把絕對的、純粹的、能動的「自我」作為出發點, 由「自我」創造出世界及其一切規律。於是,世界歷史的進步歸結為自我意識的發展了。他把世界歷史看做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人類歷史活動均是有目的的……

  最後,發展到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這點,我們在全書說得已夠多的了,關於「理念」、關於「歷史與邏輯的一致」、關於「理性的狡計」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黑格爾的巨大功績,則在於他首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69-47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也正是從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得到的啟示,馬克思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黑格爾的「這個劃時代的歷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惟一的直接理論前提」。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也寫道:「歷史唯物主義,是在黑格爾那裡處於萌芽狀態的天才思想——種子——的一種應用和發展。」

  就這樣——

  馬克思的「歷史觀結束了歷史領域內的哲學,正如辯證的自然觀使一切自然哲學都成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樣。現在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從頭腦中想出聯繫,而是要從事實中發「現這種聯繫了」(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