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概述——中國史觀發展史綱要
2024-10-04 13:36:45
作者: 譚元亨
無可否認,歷史的發展是有其遺傳密碼的,不斷的破譯,才有從必然到自由的解放。中國歷史的發展,也同樣有其遺傳密碼,幾千年來,歷史學家、思想家們也在不斷地試圖破譯它。由於破譯選擇的不一樣,我們歷史發展的道路也就不同於別的地區、民族。
我以為,一個時代對於這種遺傳密碼的破譯,也就是這個時代對於歷史發展所了解的顯性因子。誰都知道,造成歷史事件的因素總是多元的,而其中必有主導的一個方面或兩個方面不等。戰爭,就有自然地理的因素(如我國北方民族的南侵)、宗教因素(如聖巴托羅牟之夜)以及經濟的、政治的因素等等。原始蠻荒的遠古, 自然沒有什麼政治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之際,宗法關係的束縛也就不存在了。當今世界上,政治大國不一定就是經濟大國;有的在經濟上是巨人,在政治上卻沒有多少發言權……一個時代的思想,就是那個時代的統治思想,而這種統治思想所包含的歷史觀,便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那個時代歷史的發展,這也是文化與歷史觀的關係。人們所能「破譯」的程度,也就決定了歷史所能發展的程度。反過來,歷史所能提供的「破譯」的可能性,也就是歷史本身所可能發展的選擇標誌。
不斷的「破譯」,也就有不斷的發展,人的悟性也就這樣為歷史所制約、推動,又反過來賦予歷史。
漫長的原始蠻荒歲月,人的發展也就是歷史的發展,是與自然同步的。人作為動物,也就是大自然的一個自在部分。因此,當人剛剛成為其人之際,把自己當做自由的主體從自然的必然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時,對於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在相當程度上仍受自然變化的影響,這不僅在中國,在古希臘、古埃及等亦如此。由於生存環境的嚴酷——往北是沙漠,往東是大海,西邊有青藏高原,南面則古稱「夷蠻」、「病瘴之地」,自然的暴庚對中華民族史觀的影響尤為至深。因此,我們從《老子》、《莊子》等文章中,可以看出這種自然史觀的深刻的印記。《易經》上的圖式更說明了這一點。
這便是本書要論述的第一點。
由天及人,以天觀照人,。但人畢竟已在把天——自然當做自己的對象進行加工改造,並開始形成了經濟、政治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孔子也說過, 自然界是自然界,它的運行規律我怎麼知道?但是,正是由天及人,人們把自然的秩序也就加在了人的秩序之中,找出了人類這一「第二自然」的序列來,這便是「禮」。人的「自然」就是血緣關係、宗法關係,由此導致了祖先祟拜。倫理觀便統攝了歷史觀,所以,這個時期的史觀,也可以歸結為倫理史觀。平心而論,這畢競是承認人類的獨立存在的開始,是一個進步,雖然它們留有自然史觀的遺痕。正是這一倫理史觀,才有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的天下。
而這,都排斥了神的存在。
家天下的倫理社會,有別於奴隸社會亦有別於神權高於皇權的中世紀——西方典型的封建社會。所以,直至唐代,中國始終是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的。
在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由於佛教的傳人,家天下的倫理社會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神權對於皇權權威是個挑戰,但更重要的是,佛學對於塵世的否定,關於個人修行,本身是對現實、對束縛個性的群體意識的挑戰(雖然它最後仍歸於對現實的忍受及對群體的統一)。此際,對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予以了極大的激活。印度四至七世紀的文明浪潮推動了中國的盛唐文明。但是,由於傳統倫理勢力的有形無形的反抗,唐代末年,這種文明便走了下坡路。禪宗使中國佛學發展到了頂峰,卻也結束了佛學在中國的發展,走向了自我否定。如果說,神學與思辨理性有緣的話,那麼,禪宗則最後宣布了理性思辨在古代中國只可能有的命運——被腰斬與顛覆。
於是,中國自宋代便進人了務實的或稱之為實用理性的社會。這是一種強化了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倫理的社會。倫理社會的「孝」(漢代以「孝」治天下,達到了倫理社會的鼎盛階段)被改造為適應於皇權統治的「忠」,這是對「第二自然」血緣的序列的又一步延伸,卻也使帝制帶上更強的「君權神授」色彩,社會等級森嚴,特務政治猖撅,「存天理,滅人慾」,在整整的一千年內,給中國帶來了大災難,直至近百年,無數先進的思想家,無不憤怒地控訴這種「以理殺人」的滔天罪惡。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以上,我們已提出了:
一、產生自然史觀的自然歷史階段;
二、以倫理準則來治理的倫理時代;
三、「神意」激活的本體論——歷史哲學時期;
四、實用理性社會。
無可置疑,自然對於人類歷史是一個更大的統攝的概念,當「第二自然」逐步開始擺脫它的影響之標,它往往要顯示出自己的力量,但人類史畢竟已相對獨立了,而倫理準則,實用理性本身所帶有的巨大內聚力,則是中國歷史不同於西方、印度歷史的重要原因,這種內聚力曾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卻也逐漸走向了反面。在實用理性社會之後,人類的價值觀念,由於經濟的發達、物質的豐富、科學的繁榮,也逐漸上升到主要的位置,對人,獨立的人的認識,人的價值,人的尊嚴的肯定,也有了大的進步,所以,我們應得出:
五、價值革命的演變。
從物質到知識價值認識的發展,從物到人的價值認識的發展,這正是當今中國社會的現實。人們由近視而變得有遠見了,由實用主義轉向了辯證唯物主義,開始了對美的追求。
審美價值完全不同於任何價值觀念,可以說它是超價值的。當人們按美的構想,而不受歷史異化的力量所左右,不按倫理的、實用的、價值的觀念去選擇自己未來時,那麼,人便復歸為人了,人就對於自然與歷史獲得了自由,而束縛歷史前進的引力線便會被掙脫,人類便可以從切線上的那一點開始,沿著切線方向迅速地飛出去,擺脫往復循環,而贏得自由。
因此,下面只該是預言:
六、以美為原則的人類自由——真正的人的歷史的開始。
這不是什麼定義,什麼規範與模式,因為任何定義、規範及模式都不應是屬於未來的。強行把一種規範加於社會,這便違反了自由即美的最高原則,也許,這時老莊「順乎自然」才在更高的層次上得以實現。
以上,我只是粗略地作了一次勾勒,要真正「說清楚」,還得花極大的力氣。各種社會形態的文化及其歷史觀,畢竟是紛紜雜沓的,有時,抽出某根纓絡,就足以教人眼花繚亂,如人迷官。歷史哲學的任務,並不想、也不可能徹底澄清歷史發展中瀰漫的迷霧,它只是提供一種逼近人類歷史真實的一條可能性的途徑——自然也免不了會引人歧途,但它的願望畢竟是良好的——這又用上了道德倫理觀了;無論是好是壞,也終究能起作用——這該是實用理性在作怪;人們會對它也歷史地去看待的——這應屬於價值判斷了。作為文化形態上來說,留給後人作藝術鑑賞(羅素說過:歷史也是一種藝術),超出一般美與丑的審理,則大幸矣。
下面,我們正式展開論述吧。由於或多或少地擺脫了當今的學術體系,所以,某些定義或概念不一定很嚴謹,還敬請學者及讀者們指正和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