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變冷
2024-10-04 12:29:24
作者: 師永剛
北京時間星期日下午的3點半,也就是美國炸毀中國駐貝爾格勒大使館後的34小時。在北京的薩瑟大使曾試圖與北京方面進行電話聯繫,但是誰都不接電話。於是他焦急萬分地接通了他在華盛頓的同行——李肇星。他懇求這位中國駐美大使與北京的官員進行聯繫,要求增派更多的警力。在半夜被吵醒的李大使帶著睡意表示會盡其所能。
美中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到此結束。不到一年以前,柯林頓總統和江澤民主席還在北京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站在一起誠懇地表達彼此的不同意見。可是現在,江卻拒絕接聽柯林頓打來的電話。「毫無疑問,」華盛頓的一位美國高級外交官說,「這標誌著兩國關係降到了自1972年以來的最低點。」當奧爾布萊特前往華盛頓的中國大使館道歉時,李大使讓她在接待室里乾等了20分鐘,然後告訴說他正忙著「接受來自全世界的弔唁」。
數月以來,國會議員們一直在攻擊中國的人權、核間諜以及貿易問題。《紐約時報》在周末刊出了一則報導,稱中國準備部署一種新型飛彈,核彈頭的設計就是基於偷竊而來的美國技術。但是這些反華的言辭大部分是偏執不可信的,其目的是對柯林頓政府發難。但是國會的氣氛非常有害,因為沒有人敢為事情的另一方說話:為什麼美國的利益所在是接觸,而非疏遠中國。4月,朱鎔基訪問美國時,做出了一系列讓步以爭取得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許可。但柯林頓透過他的肩膀看了看國會,最終回絕了他。既然現在中國的反美情緒如此高漲,那麼朱鎔基要推行他的改革就尤為艱難了。
特別是美國做出的不批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對中國造成了傷害,其產生的影響將長久困擾白宮。對於中國人來說,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更容易地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但北京冒著風險做出了讓步,其中包括對美國農產品和電信公司更加開放。
現在,使華盛頓的決策者——以及駐華大使——感到真正震驚的是反美的仇恨情緒在普通中國人心裡那麼深。這次轟炸事件成為憤怒爆發的導火索。在北京,外國人被要求出示國籍;在廣州,學生們聚集在市里反帝紀念碑的周圍吃「柯林頓餅」——一種點綴著用糖衣做成的納粹十字標誌的小麵包。
即使是熟悉西方的學術機構也相信,在這次貝爾格勒的轟炸事件中,美國是有意踐踏中國主權。「美國在世界上需要敵人,以解決他們自己國內的問題。」潘文國說,他是上海復旦大學國際中國研究中心的前負責人。沒有人認為轟炸事件是一個僅僅通過簡單的道歉就能夠原諒的錯誤。張野白表示:「在事態改善之前,我們不得不等(美國)新總統產生。」此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美關係專家。
柯林頓從去年6月份由尊貴的客人變成了現在人人唾罵的壞蛋,這一轉變可謂驟然發生。在中國大使館被炸的第二天,他正在俄克拉荷馬州視察颶風造成的損失。當時,他停下工作表示了「遺憾和深切的哀悼」,但卻沒有道歉。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麻木不仁的失誤表現,因為他們數十年來一直對日本政客玩弄文字遊戲拒不為自己國家的戰爭侵略行徑道歉而不滿。
但是從轟炸事件釋放出來的怒火卻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美國力量在處理全球事務時所處的優勢地位,使中國無能為力。1972年,尼克森在去中國與毛澤東進行歷史性會晤的途中,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幾句話:「他們想要的:1. 建立世界範圍內的信任;2. 台灣,把美國請出亞洲。」25年過去了,中國依然在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而美國依然是無處不在的惡棍,它指責中國的政權,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在日本和韓國保留8萬駐軍。現在,那些示威者接受了這麼一個假設,即美國力圖搞垮中國。「這就是因為中國還不夠強大,」一位姓王的21歲北大學生表示,「我們必須聯合起來讓中國更加富強。」
朋友還是敵人?除非雙方採取迅速的修補工作,《紐約時報》的文章稱,一位白宮官員說:「否則這一悲劇事件有導致中美關係陷入絕症的危險。」當北京的抗議活動逐漸消退時,新聞媒體依然不斷發表抗議的言論。
但是,中國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仍然離不開美國,所以它也不願意長時間與美國保持如此僵化的關係。儘管中國早些時候中止了與華盛頓在有關人權和武器控制方面的合作——北京對這兩件事本來就很感冒——但是中國政府仍然表示它將繼續與美國進行有關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
到了星期三,示威者停止了對大使館的包圍,而薩瑟大使終於可以在3天後第一次走出被砸爛的大樓。但就在工作人員才剛剛開始清理那些碎玻璃、石塊和其他瓦礫碎片時,大使館被通知將繼續關閉、暫停辦公,以進行進一步觀察。而儘管江澤民主席終於在星期五接聽了柯林頓的電話,但沒有人能預料美國和中國需要多久才能從泥坑中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