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個人開始回憶時他已開始老去
2024-10-04 08:05:20
作者: 羅小衛 主編
1979年6月,我出生在菜園壩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
記得兒時那條街叫菜珊巷。20世紀80年代初期,那時家庭都不富裕,一周能吃上兩次嘎嘎叫打牙祭,那時的鄰裡間關係是那麼的融洽,我總喜歡拿個小小的洋瓷碗,在鄰居家的飯桌上蹭飯。
那時沒有空調,就連風扇也是一種奢侈品。
所以一到夏天的傍晚,家家戶戶就會在自家門前潑灑涼水散熱,然後拿出涼蓆、涼椅、涼棍等,日落後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就扇著蒲扇,開始談天說地擺龍門陣。
那時如果哪家有台電視機,一定是最鬧熱的,總會有一群小孩拿著小板凳來觀看。星期天下午6點30分的動畫片(《米老鼠與唐老鴨》)是每周小孩們期盼的電視節目。
那時家家戶戶都燒煤球,很小的時候父親會挑起籮筐,我坐在裡面,到附近煤建去挑煤回家,享受在籮筐裡面晃晃悠悠的感覺。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給父母跑腿,比如拿個小碗去油臘鋪打醬油、打豆瓣醬、打甜醬,途中必定會用手指去蘸一點醬汁放在嘴巴裡面抿一下,每次還能剩下幾分錢的犒勞費,去買袋橘子水或者酸梅粉什麼的。
那時小孩的娛樂活動總是最豐富的,有躲牆牆貓、丟野鴨子、打清官皇帝、打玻璃珠兒、拍不乾膠、打紙殼兒、五步貓兒,等等。幾條街的小孩子都彼此認識,當我到了讀書年紀,班裡同學都是相識的,而且同學父母之間也熟知相識的,這才是真正意義的髮小吧。記得小學老師還有教過我父親的。
那時的菜園壩小學如今已不復存在。那時從火車站到兩路口,除了從堡坎步行,還有一種交通工具叫作纜車,價格才2分錢,就是現在皇冠大扶梯的前身。
到了夏天放學後,南區公園就是男生們的天地,捉天牛、金母兒、菜母兒(金龜子)、鳴嘎子(知了)、蚱蜢等。那時街道上沒有這麼多車,所以男生經常在南區路滑自製的木製滑板車。在菜園壩長江邊長大的娃兒大部分都識水性,不過我也算是一個例外了。
記得每年夏季汛期到來前,總會定期出現大量漲水蚊兒,於是人們都會據此判定,做好搬家準備工作,因為緊靠河邊住家的為免被淹總會搬家。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最大一年漲水淹到我家門口不遠處,小孩們倒是不亦樂乎,忙著抓魚抓各種因為漲水而搬遷的昆蟲,但大人們卻忙得不可開交,退水後還得清理家裡的淤泥。
到了周末,父母總會帶我到兩路口的寬銀幕電影院看上一場電影,旁邊的兩路口百貨公司的歡歡兒童商場、兒童醫院和少年宮門口的幾家玩具店也是我必去光顧的地方,那時家裡條件不好,能在玩具櫃檯呆呆看著變形金剛玩具也是一種幸福享受了。
20世紀90年代,菜園壩開始舊房拆遷改造,我就從菜園壩搬到了南坪。
雖然時過境遷,腦海里兒時對菜園壩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但偶爾閒暇時閉上眼,腦海中還是會隱約浮現出那美好的童年時光。現在城市變遷太快,卻少了一分老重慶的文化底蘊味道,這也許就是一種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