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面

2024-10-04 08:03:23 作者: 羅小衛 主編

  重慶小面因為孟非而聞名全國,最近幾年,重慶小面、重慶「豌雜」(指小面作料為豌豆、肉末等)如雨後春筍般開遍了成都的旮旮旯旯。吃了好多家,都不是那個味兒,隻有在夢裡去回味兒了。

  重慶人最早吃的小面,其實沒有店鋪,就是在路邊上,搭一塊門闆、上面放滿佐料,一個煤球爐子、支一口鍋,一家兩口,女的打佐料、男的挑面。喊了面就在門闆前等著,整個操作看得明明白白。那時沒有味精,用的是一毛二一斤的味精醬油,雖然色淡淡的但味卻很鮮,姜水、蒜水、熟油海椒、花椒麵、芽菜碎、蔥花、醋有但不放,留待吃客自己加。點睛之筆是豬油,用冰糕棍挑一小點,刮在碗邊,吃麵時先挑起一簇在碗邊逛一下,再豁勻,才開吃。那味道……不擺了。

  我能記得的最早的價格是八分錢一碗。

  20世紀60年代末我離開重慶到成都生活,對小面的追求暫時作罷。後來先生到重醫上學,在我的鼓吹下也愛上了小面,而且還製造了一個關於小面的笑話,供我們娛樂了幾十年。畢業前他們在金湯街婦產科醫院實習,一天,夜班下來,又餓又累,幾個同學一道,去川洞旁邊的小麵攤一人點了兩碗小面,那知道眼大肚皮小,爭來吃不到,另一碗都剩下了。旁邊正好有幾個叫花子,於是趾高氣揚地叫道:「神仙,乾淨的,拿去吃!」一個大點的神仙抄著手慢慢走過來,看了一眼,搖一搖頭:「我們早上一般吃甜食」。真是無語了,大學生們,你們的日子可不如神仙們勻均哈!哈哈哈!

  

  1995年9月,成渝高速通車了,機會來了。周六下午提前收工,開車去重慶,在老同學家打一夜「雙扣」,天快亮時眯盹一會兒,起床後執行預定程序——吃小面。

  這時期麵攤已經成店了,品種也多了起來,孩子們都是吃豌雜,隻有我不依不饒隻點小面。「帶黃!加青!」(帶黃指小面裡面加煎雞蛋,加青指小面裡面加青菜)別的不用多說,一碗麵條略硬、菜多的小面就到手了。

  重慶小面的「青」 很有特色:一般都是萵筍葉,越老越受歡迎,因為老葉子有嚼頭。季節到了也用藤藤菜。像豌豆尖這樣的奢侈品就見不到了。早年哥哥來成都,我炒了一盤豌豆尖,菜一上桌,哥哥大叫,好可惜,早曉得有豌豆尖,你就該給我煮碗小面噻。

  哥哥家媳婦的姐姐從美國回來,我們陪她去重慶玩,人多朋友家住不下,住在重慶賓館。早上起床,放著「含西早」(賓館的免費西式早餐)不吃,一大撥人跑到重賓(重慶賓館的簡稱)附近五一路口的「老虎竈」吃小面去了。還吃得個不亦樂乎,歡天喜地。

  退休後,回重慶的機會多了。這些年,在老同學和乾兒子的引薦下,吃了好多家知名的或不知名的小麵店——兒科醫院後門口的鬼城豌雜、學田灣的陳氏面莊、眼鏡小面、沙坪壩的彩虹面……最近又去宋慶齡故居前一個無名小店品嘗了一次。

  雖然幾十年來小面不斷,但是我最懷念的還是那八分錢一碗的味道。現在物質豐富,油氣重了。可廚師們卻再也調不出那簡單、樸實的味道了。

  我們重慶人的小面情結可真真的是:怎一個「濃」字了得!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