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路口印象
2024-10-04 07:59:40
作者: 羅小衛 主編
我50多歲時,學會了開車。每當我駕車路過渝中區兩路口時,一方面感到城市交通日新月異,菜園壩長江大橋如同彩虹連接大江南北兩岸,人們出行方便了許多。另一方面,兩路口昔日的繁榮在我記憶中揮之不去。它是我兒時記憶中的「天堂」!記得有一篇得滿分的高考作文寫道:「回憶對青年人來說,是包袱;對老年人來說,卻是財富。」這句話很有哲理。
在我印象中,當時的兩路口道路中心有個指揮交通的崗亭,圍繞崗亭的四面八方有不少著名的地標性建築。
記憶最深的是一條連接上清寺和朝天門的柏油馬路,它是市中區(後改為渝中區)的大動脈。有「辮子杆」的1路電車是當時主要的公交車。電車從上清寺開出,途徑兩路口、文化宮、觀音岩、七星崗、臨江門、解放碑、小什字,最後到朝天門終點站。開電車絕大多數是女司機。不知什麼原因,電車「辮子杆」經常脫離上面的導電線,一脫離,電車就停下了。司機必須下車把脫離導電線的「辮子杆」頭頭上的電線槽對準導電線接上,電車才能恢復通電行駛。這是一個技術活兒,因為電線槽是活動的,電線槽必須豎起才能連接上導電線。所以「老司機」一般講究的是一桿准。有不少年輕的女司機,最怕脫杆。特別是夏天,地上柏油路被太陽曬得軟軟的,直冒煙,天上毒日當頭沒有一絲雲彩,後面一長串車子等起。她們用盡全身力氣把「辮子」拉下來,電線槽卻緊到對不準導電線,還產生耀眼的火花,身子後仰成45度角,汗水八顆八顆流,周圍還圍著一大圈看熱鬧的人群,那才是急死人喲!現在想起當時的情景都渾身冒汗。
當時1路電車兩路口站最擁擠。因為電車站旁邊是重慶纜車站(現名為皇冠大扶梯),纜車下面連接著重慶客運火車站。由於重慶是山城,1路電車相對火車站來說,在半山腰行駛,火車站建在山腳。要坐火車,如果行李多,就要坐纜車下去。所以,凡是坐火車到重慶的外地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兩路口的纜車。它不算長,但很陡峭,一根鋼索拉著上下,看起很懸。我一個昆明大學同學曾經坐過重慶纜車,他的感受就是很害怕纜索斷了纜車滑下去會粉身碎骨。其實現在我們上班回家都坐電梯,纜車還有坡度,電梯可是一股鋼索拉起垂直上下運動。只是電梯看不見,感受不到危險而已。兩路口纜車是重慶特有的交通工具,能讓外地客人下火車就切身感受到重慶是座名副其實的山城。坐纜車有點像到重慶須仰視、朝拜。
兩路口纜車站對面還矗立著一座形態非常漂亮的建築——山城寬銀幕電影院。它與重慶人民大禮堂、大田灣體育場等被譽為重慶十大建築。它是當時重慶唯一放寬銀幕電影的場所,也是我青少年時代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由於電影院建在山坡上,造型又漂亮,屋頂是平頂波浪形,正面豎了近10根巨柱,很壯觀。人們下火車、坐纜車上來,出站迎面撲來的就是山城寬銀幕電影院。給人的印象是山外有山,重慶很高,仰視還是仰視……它就像古時重慶的烽火台,一覽眾山小;又像古城堡,鎖住進城的要道,護衛著渝中區老城的安全。改革開放後,舊城改造,山城寬銀幕電影院被拆除,再也沒恢復,但好像舊址還是被圍起的,原因不明。聽說還有不少老重慶還在向有關部門呼籲恢復山城寬銀幕電影院,估計希望不大。
兩路口還有一座巨型建築,就是著名的大田灣體育場。據說是賀龍元帥在重慶時拍板修建的。這是重慶最大的建築之一。兒時我們經常去大田灣體育場跳傘塔看運動員跳傘,偶爾有機會也去室內體育館看籃球比賽,我記得重慶「人交」和鐵道籃男隊經常爭奪冠亞軍。「文革」中,我們中學生經常被學校帶去大田灣體育場參加各種大型集會。會後有時還混在遊行隊伍中走一段路,喊幾句口號。大田灣體育場的附屬建築非常洋氣,交通很方便,體育設施比較齊全,當時在全國都有點名氣,屬於重慶名片之一。90年代,隨著重慶「奧體中心」的落成並投入使用,大田灣體育場逐步成為全民運動的健身場所。
體育場跳傘塔斜對面還有重慶圖書館。該館的前身是民國政府為紀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7年設立的「國立羅斯福圖書館」,是當時中國僅有的五個國立圖書館之一。解放後,重慶圖書館是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圖書館」。館藏有民國時期出版物、古籍線裝書、 聯合國資料等,在全國頗具影響。
大田灣體育場大門正對著的是勞動人民文化宮中門。這也是當時我最愛去的地方。有游泳池、燈光籃球場和電影院。我們小孩最喜歡的是傍晚混進去,晚上等到看露天電影。如果正面沒位子了,我們就看反面,所謂位子也是自帶的小板凳,我們經常是坐地下,卻看得津津有味。我現在也經常去文化宮,相比現在修的園博園、中央公園,文化宮顯得很小。但在鬧市區,50年代能修建一個這樣的文化宮,說明當時的人民政府是非常有遠見的。據說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參加了修建文化宮的義務勞動。文化宮修好後鄧小平還題詞「勞動人民文化宮」,並刻在了正大門的門框上。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兩路口中心還有一個熱鬧的地方就是兩路口百貨商店。簡稱「兩百」。當時「兩百」屬於國有大型百貨商店,百貨商品琳琅滿目,在重慶都是數一數二的。它與山城寬銀幕電影院緊挨著,所以逛百貨商城、看寬銀幕電影在當時是件很愜意的事。小孩們常常趁大人逛商場和等待電影開場間隙成群結隊躲貓貓。如再能吃上4分錢一支的冰糕,那個涼快勁就要從心裡冒出。
20世紀80年代末,重慶醫療急救中心落成。它地處兩路口中心地帶,與重慶市教育局毗鄰。它的前身據說是建於1939年的中正醫院。急救中心建築是當時重慶為數不多的高層建築,建築形態很有特色。它的裙樓呈弧形,塔樓也呈弧形。屋頂定了一個傳說還會轉的大圓球(後來才知道這個大圓球不會轉)。據說裙樓面上還可以停直升機。當時是個傳說,因為絕大多數病人都是乘公共汽車來看病。急救中心大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繁華的兩路口平添了一道風景線,社區功能更加齊全。
隨著重慶直轄,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南坪、江北、渝北、沙坪壩等城市組團的崛起,使兩路口地區原功能發生了變化,其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帶「辮子杆」的電車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火車客運站大部分搬到了渝北區龍頭寺火車北站,纜車成了觀光扶梯,「兩百」風光不再,大田灣體育場主要功能被新建的「奧體中心」代替,重慶圖書館新館在沙區落成,急救中心大樓不再獨領風騷,數千萬計高樓大廈已鋪滿重慶主城的天空,連文化宮也被多個餐飲店和小型兒童遊樂場「占領」。這是中國特色城市建設的寫照,是半個世紀以來重慶城市建設發展的見證,從這個意義上講,是歷史的進步。遺憾的是,我們城市建設的歷史和文化元素往往被忽略了。
5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是一瞬間,但對新中國來說,卻是占了大半時間。重慶是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西南局所在地,許多著名建築都是當時借西南局的力量立項修起來的。兩路口地區曾在新重慶建設發展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可惜沒有留下多少歷史的痕跡,許多建築拆了就修不回來了。我以此文懷舊,目的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