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有才板話》說起

2024-10-04 07:36:48 作者: 王海闊、夏祖生編

  渥 丹

  解放區作者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被譽為解放區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讀了這篇小說以後,又看見郭沫若先生和茅盾先生的介紹文章,郭先生認為「已經突破了外邊的水準」。茅盾先生認為,「這是標誌了向大眾化的前進的一步,這也是標誌了邁向民族形式的一步」。

  

  《李有才板話》的主題,是解放區文學中最普遍的題材,就是描寫解放區農民減租減息與清算鬥爭的過程。同時對於一般幹部的教育意義,在檢討官僚作風,脫離群眾的工作方式上,作了嚴格的批判。無論在政治上和藝術上都是一部最完整的小說。這裡,茅盾先生在《關於李有才板話》一文中,已指出了它底很多特點,說明了它是一部「新形式的小說,然而這是大眾化的」。

  最近,除了《李有才板話》之外,我還讀了一些旁的解放區底文藝作品,我想在這裡拉雜地說出一點感想。

  常常和朋友們談到一些文藝問題,解放區底文藝作品,在我們的文藝領域內,不但還沒有得到普遍的愛好,而且在弄文藝的朋友中,也有一些人是說讀著就感到頭疼的。也還有一部分人持著一種很不明確的觀點,認為就政治意義來說,是值得推崇的,但就藝術的成就來說,卻很不夠。對於這樣抽象的說法,實在不能令人滿意。假如重新地來估價它,則我認為在藝術上,也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首先,這些作品給我們展開了一些新的題材和新的人物,其實,就人物來說,也仍然是地主、農民、知識分子。然而,由於社會生活底本質的改變,這些人物也就有了變化,而他們底階層性,也就更突出地表現了出來。因為「作者是站在人民中,而且是和人民一同工作,一同鬥爭」(茅盾),這使他們能夠更明確地,更深刻地把握這些人物,並且作了極嚴格的批判,這在《李有才板話》中,是讓我們很深刻地認識到了的,比如另外一個作者寫的《十八匹戰馬》,我以為對於農民意識的分析是沒有比它更好的了。茅盾先生指出:《李有才板話》筆下的農民是地道的農民,不是穿上服裝的知識分子,書中的對話是活生生的口語,人物動作也是農民型的,像這樣明白生動的刻畫,其實在藝術上的成就,確是不能抹殺的。一般人提到大眾化,就認為這是藝術的降低,但大眾化底另外一面卻是提高。《李有才板話》,並沒有降低它的藝術水準,相反地,它在發展民族形式的創作上被提高了。這裡吸收了舊小說的特點,比如第一節敘述過的事實,在第二節開始時便又簡潔地提出來使讀者注意,但這並沒有令人感到囉嗦沉悶,其次,在這裡也沒有那種冗長繁複的心理分析來描寫個性,只是從鬥爭和故事發展中被表現了出來(這也是茅盾先生所提到的)。這樣樸素的風格,又何曾減弱了藝術性呢。

  解放區的一部分作品,是在朝著民族形式與大眾化的道路發展,這正是整個文藝運動底一個顯明的方向,我在另外一部長篇馬加的《滹沱河流域》中,看到這部規模宏大(只出版第一部)的著作,顯然接受了很多外國文學的優點。但也看得出來,這些作品是往一個共同的方向努力的。茅盾先生說得很好:「由於兩種努力的匯合與交互影響,解放區的文藝已經有了新的形式。這種努力,一方面是和廣大人民戰鬥在一起的革命的小資產階級作家,為要真正服務於人民而毅然決然不以本來弄慣的那一套自滿自足,而虛心向人民學習,找尋生動樸素的大眾化的表現方式,另一方面是在民主政權下翻了身的人民大眾,他們的創造力被解放而得到新的刺激,他們開始用那『萬古常新』的民間形式,歌頌他們的新生活,表現他們鬥爭的勇敢與決心。」

  我們認為藝術也是隨時代而發展變遷的。我們不能在過去的作品裡面得到完全的滿足。記得一位朋友讀了狄更斯的《大衛·高柏菲爾》(即《大衛·科波菲爾》),曾感動得流淚。自然,那裡面充滿著奮鬥的意志,但狄更斯這樣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者,他的時代,使他局限在個人奮鬥的舊的觀點上。今天的時代不同了。雖然它底藝術的魅力並沒有消失,但對於今天的讀者的教育意義並不很大,我們今天需要比那更能感動我們,更能啟示我們的作品。

  附記:《李有才板話》已在《群眾》上開始連載。《十八匹戰馬》發表在七月四日新副上。《滹沱河流域》由上海作家書屋出版。

  原載《新華日報》1946年11月2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