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附有子彈的恐嚇信
2024-10-04 06:53:58
作者: 何蜀
在國內外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蔣介石被迫於1942年8月將馬寅初釋回重慶,但仍將他軟禁於重慶歌樂山大木魚堡5號家中,不准擔任公職,不准公開講演和發表文章,也不准任何大學聘用。
周恩來得知後,對南方局經濟組組長、《群眾》周刊主編許滌新說:
「馬老是一位經得起考驗的愛國主義者,必須大力支持。」
按照周恩來的指示,《新華日報》派出記者對馬寅初進行訪問。帶去了共產黨人的關懷。這種「雪中送炭」的友情,使馬寅初十分感動。
1944年11月10日,已離開重慶一年多的周恩來,為同國民黨談判建立聯合政府問題,與美國總統特使赫爾利同機從延安飛到重慶。在重慶進行了近個一月的艱苦談判後,周恩來又飛返延安。
在當時國內外輿論的強大壓力下,馬寅初終於恢復了自由。周恩來在這一個月緊張的談判中,還念念不忘這位硬骨頭的學者,特別指示《新華日報》記者去看望他,並且指示,要在《新華日報》上發表馬寅初的文章。
於是,在1944年12月26日的《新華日報》社論《經濟界需要民主》中,突然出現了已在報紙上消失近四年之的馬寅初的名字。這篇社論中說:
前幾天,中國老經濟學教授馬寅初在星五聚餐會上,作五年來首次公開演講,他大聲疾呼:中國需要工業化,尤其需要民主!
馬寅初在星五聚餐會上那篇近兩萬字的演講稿《中國工業化和民主是不可分開的》,於1945年2月8日在《新華日報》全文發表了。
文章從經濟角度揭露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給人民帶來的禍害,指出沒有政治上的民主,經濟活動受到桎梏,中國的工業化就很難實現。馬寅初呼籲:「為今之計,惟有從速組織聯合政府,召開國是會議,開放言論,確定各黨合法地位……」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身為國民黨員的馬寅初,懷著「忠黨愛國的熱忱」,憤慨地將此時的國民黨比作德國納粹黨:「德國納粹黨只知有一黨利害,忘卻社會中之各部如家庭如學校如社團之利害。換言之,只知養成黨員,不承認國民之人格。如有人批評政府,即認為不忠於領袖……」
馬寅初繼續以他那不減當年的銳氣抨擊被國民黨傳媒吹噓為「偉大的」「真正的民族英雄」的蔣介石及其庇護下的「四大家族」:
「在戰爭中,斷肢折足,或流血陣亡,或死於飢餓疫癘,或輾轉溝壑者十之八九是農民的子弟。我們若以『真正的民族英雄』這個頭銜給予農民,他們定可當之無愧。我們在大後方,既吃農民的米,又抽農民的子弟去拚命,吃的是魚肉,穿的是絲綢,住是的高樓,坐的是汽車,捫心自問,覺得卑鄙不堪,有何偉大可言。其不肖者反當危急存亡之秋,大刮民財,大肆囤積居奇,狼心狗肺,當恨亦可殺。」
據說,周恩來讀此文時擊節讚賞,並指示報社給馬寅初致送了最高稿酬。
1946年1月25日,政治協商會議正在進行艱苦的「協商」期間,重慶大中學生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冒著嚴寒舉行了萬人大遊行,向政協會議請願,提出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永遠停止內戰、實踐「四項諾言」等要求,並喊出了政協會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口號。
64歲高齡的馬寅初和其他各校教授百餘人,頂著寒風,昂首走在遊行隊伍前面,從市郊沙坪壩步行30華里走到城裡政協會議開會地點,使沿途市民及參加遊行的學生都十分感動。
政協會議推舉周恩來、孫科等各黨派代表出來接見了請願師生,向他們保證一定要讓政協會議成功。周恩來還高呼:
「我們永遠和你們在一起!為獨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而共同努力!」
馬寅初在請願隊伍中發出的呼聲,和周恩來在政協會議門前台階上的呼聲,交融到了一起……
在這之後不久,馬寅初遭到了國民黨當局指使的特務流氓的毒打。
那是1946年2月10日,中國勞動協會、民主建國會等二十多個社會團體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協成功群眾大會,國民黨當局指使以中統特務為主的一群流氓打手破壞會議,毆打會議主持者,在主席台上的郭沫若、李公朴、施復亮、馬寅初等知名人士和許多到會群眾都被打傷,
馬寅初不僅被打傷了臉部,連拿在手上、準備在大會後去出席一個婚禮時穿的馬褂也被暴徒們搶走……
這就是震動一時的「較場口事件」。
事件發生後,周恩來一面與陸定一、鄧穎超、廖承志等去醫院看望傷員,致以慰問,一面聯名寫信給蔣介石提出抗議。當晚,政協各方面代表舉行緊急會議,公推周恩來等四人去見蔣介石,要求他按照在政協會議開幕時向人民許下的「四項諾言」處理這次事件。而蔣介石卻於這天一早就飛去上海了。
三天後,周恩來收到一封署名「冠英」,並附有一顆手槍子彈的恐嚇信,信中威脅說:「恩來,你若要向蔣主席報告這次事變,便請你先嘗嘗這顆子彈之味!老實對你說,早就等你幾回了,現在不能忍,請你看看誰的手段高強吧!」
周恩來對這種小丑伎倆當然只會嗤之以鼻。收到恐嚇信的當天,周恩來又和陳啟天、李公朴等11名政協代表聯名致函蔣介石,抗議較場口事件;並往訪重慶市長吳鐵城,要求政府和國民黨推出代表檢查與協商處理辦法。
《新華日報》還發表了大量的慰問信和文章。2月17日,《新華日報》在《青年生活》專欄刊登了一篇署名「火燧」的文章《論二·一〇血案》,文章寫道:「郭沫若、馬寅初、施復亮、李公朴幾位先生,他們都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先聲,是我們社會的珍寶……廣大青年受過他們的教育,鍾愛他們。今天他們受了反民主分子的傷害,全國青年都在憤怒。」文章將國民黨當局與德國納粹頭目相類比:「法西斯頭子戈培爾說;『一提到文化就要作嘔。』希特勒說:『知識分子是民族的廢物。』但他們都已給歷史的車輪輾得粉碎了。歷史文化仍然在前進著。難道我們中國的這些反民主分子還要想做希特勒和戈培爾嗎?」
不難想像,在家中養傷的馬寅初,讀到這些文字,會感受到多麼巨大的鼓舞!
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在那些風雨如晦的日子裡,周恩來與馬寅初,一個共產黨領袖,一個國民黨黨員,一個政治家,一個學者,為了同一個正義的目標,就這樣並肩戰鬥在一起。
30年後,當周恩來逝世的消息傳來,已是94歲高齡,而且下肢癱瘓的馬寅初,堅持要去向周恩來遺體告別,在家人的勸阻面前,他固執地說:「我一定要去,無論如何也要去,死了也要去!」
在這樣的時候,老人是不是又想到了當年周恩來所給予他的「雪中送炭」的真摯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