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機的啟示:為什麼英國人休假時關機?
2024-10-04 06:22:49
作者: 趙剛著
與領導對話,無論領導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總還是有距離感的。這個很多時候靠嘴生存的特殊人群,深諳外交和政治技藝,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儘管他們都是時不時地與民同樂,但還是有差別:中國人這邊更像「下基層」,而英國人那邊則保留了相對的互動空間。
2013年1月7日,我曾工作過的英國大學的校長造訪國內某高校。之前我得到的通知是,與校長一同參加會面,並沒有什麼附加任務。我習慣性地按照中國的傳統禮儀和習慣,發郵件詢問是否需要接機,而答案很乾脆:不麻煩了(Don’t bother)。
不過國內合作大學的國際處還是非常熱情,強烈要求派車到北京首都機場迎接我的校長,英國方面再三推辭後答應了,並告知我,如果願意,可以搭這輛車一起去合作方那邊。
7日一早,我準時到了首都機場,心裡還在責怪校方沒有把校長隨行人員的名單告訴我——校長出行,怎麼也得有人跟著。對從未謀面的校長,我是憑他那張神似「憨豆先生」(Mr. Bean)的照片,從到達大廳的人流中認出了他。
可能是剛睡醒,他的花白頭髮像鸚鵡頭上的羽毛一樣翹著,厚厚的鏡片後面是一雙疲倦、眯縫的眼睛,手裡拖著一個深灰色的硬塑料箱子,又髒又破,像是隨時會散架,肩上還挎著一個重重的電腦包。見我在揮手,他的眉毛一揚,眯著的眼睛睜開了,嘴角支撐起一副燦爛的笑臉,真的很像「憨豆」。
Hi, Andrew. 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 (Andrew,你好!謝謝你來接我。)
他首先伸出了手,有力地一握,蘇格蘭口音也不期而至。
Mr Principal. So nice to see you.(校長先生,很高興見到您)
我連忙回應。
Call me David.(叫我David就行了。)
英國(或者說西方)直呼其名的作風清新而爽快,讓人卸下了名頭上的很多包袱。這點上未必一定先進,但肯定比我們中國人的叫法要省心。
在不熟悉的場合,稱呼是最頭痛的事。在我們這個「講政治」的國度,博士、教授之類的「技術職稱」當然沒有「院長」、「校長」來得體面。可真到了官階,「科長」叫不出口,「處長」或以上的還要掂量一下正副職的問題,以前都統稱為「主任」什麼的,但更適合於政府或事業單位,至於企業索性都叫「總」。我多少次張口前勞神費力地權衡,有時最終竟還是以「您好」這種「不著四六」的方式草草收場。
Can I help?(讓我來幫您拿箱子吧?)我邊說,邊習慣性地去拉他的箱子。
No, thanks. It is alright.(謝謝,不必了,我能行)
他非常堅持地把箱子往自己身邊靠了靠。我縮回手,心裡埋怨著,他那些沒有眼力價兒的隨從怎麼還沒有露面,還要讓領導等他們?
Do we need to wait for some other colleagues?(我們需要等其他的同事一起走嗎?)我問道。
Not really. Prof Bell will arrive in 2 hours. Our partner has arranged another car for him.(不用,Bell教授兩個小時後才能到,合作方已經為他另安排了一輛車)校長回答道。
他真的是自己來的。可能是英國校長選舉制度的約束,這個級別的領導大都是通過競聘上崗,非常謹慎。在英國大學成立初期,校長就是由教授、講師、高年級的學生組成不同的團體,共同選舉產生的。這一傳統儘管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自下而上」、獨立於權力機構之外的思想精髓卻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而實際上,我的頂頭上司(line manager)、副校長、同級別同事也都是獨往獨來,不需要接機。他們總是擔心占用別人的時間,個人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後來,更讓我驚訝的是,在與合作方的會議中,校長晚來了一會兒,我的同事只是點頭示意校長坐下,他仍我行我素地照常演示自己的PPT,不但沒有停止,連言語上的謙讓也沒有,倒是合作方的同行非常禮貌地起身與校長握手。
減少了接機的煩瑣,事先盤算的程序一一落空,我倒反而有些茫然若失。
國內的禮節恰恰相反,前呼後擁、鳴鑼開道是必須的,依照等級營造的排場,一定要突顯身份高者的與眾不同,這也是社會秩序。要知道也就在一周前,我在從濟南回京的高鐵上,看見十幾個人擁堵在商務座席的入口處,吵吵嚷嚷的,動靜很大,有的像是在問寒問暖,有的搶著搬箱子,有的在向列車員說著什麼,知道火車要啟動時,才陸陸續續地離開,後來才知道,原來有一位領導坐車,其他人都是送站的。
我們堅守了幾千年的「禮」,不斷人為地累加社會運行的成本,但竟也不斷將我們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維繫在原有的軌道。如果我們對領導像對待英國校長一樣「不敬」,一定會擔心:可能要出亂子。
This is a relaxing city. It is worth going around a little bit. Do you still have some time to work out after the meetings? (這是個休閒城市,值得一看,您開完會還有時間逛一逛嗎?)我的建議充滿了中國式的好客和殷勤。
校長挑了挑眉毛,嘴角又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Let me check my diary then. Frankly I have been here the fourth time but each time there are only meetings, dinners and hotels.(我看一下日程。說實話,我來這裡已經是第四次了,每次都是會議、吃飯、睡覺)校長一邊說,一邊若有所思地拿出了自己iPad,翻看著自己的時間表。
與領導對話,無論領導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總還是有距離感的。這個很多時候靠嘴生存的特殊人群,深諳外交和政治技藝,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儘管他們都是時不時地與民同樂,但還是有差別:中國人這邊更像「下基層」,而英國人那邊則保留了相對的互動空間。
May be next time. (這次太緊了,下次吧)校長攤開手,把iPad遞給我。
我看到這個日程後頓時有一種窒息的感覺,但並沒有感到意外。這是一份很典型的英國院校行政人員海外出差的時間表:夜航居多,銜接緊密,旅行城市多,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無論是校長、部門主任,還是一般級別的同事,幾乎都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字面上看還是從實際中觀察,這其中是沒有任何旅遊項目的,如果有,也是中國合作方的盛情難卻。
校長本人還說,自己來過北京多次了,從沒有機會去長城、故宮什麼的,每次的印象只是飯店、計程車、大風和嗓子疼。
他還提到,有一次自己在飛機上出現幻覺:「我是在出差,還是在返程的路上?」要過很久才能反應過來。住飯店時,他有一段時間經常只記得前一天住的飯店的房間號碼,因此房卡總是打不開門,差點被人報案。
我開始覺得,政府辦的學校是不是都有嚴格規定,比如外出要限制在多少天、多少個城市(或國家)、預算要控制在多少錢以內等等。但後來看,沒有這麼細的要求。為了顯示自己努力工作?出差的時間都是自己定的,只需要報給上一級領導即可,除非超預算。看來也不是沽名釣譽。
那只能是英國人的簡單思維了:出差就是工作,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早點兒完成任務,就可以早點兒回家了。中間插個旅遊項目雖然能放鬆些,但耽誤回家,不合算。
英國人把工作與生活完全分開了。他們集中出差,搞殲滅戰,本質上還是要把工作集中完成。按照這個邏輯,要真正放鬆,就休假好了。所以他們才有資格不回郵件、手機關機。工作是工作,休假是休假,互不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