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到英國去> 霾,你吸過倫敦的嗎?

霾,你吸過倫敦的嗎?

2024-10-04 06:21:38 作者: 趙剛著

  北京的PM2.5指數經常爆表,網絡上隨即有個叫《霾,我只吸北京的》的視頻,冷靜的惡搞,讓我一邊笑,一邊回憶著曾經親歷的環境魔咒,於是也想用文字聲援一番網絡朋友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仿佛詩詞的應和,這才有了所謂《霾,你吸過倫敦的嗎?》。

  記得高中的一天,黃沙瀰漫的北京朦朦朧朧的,又「下土」了,幾年後才有了「沙塵暴」這個專用術語概括這種奇怪的氣象。我騎車出了校門,只見空中的太陽完全失去了溫暖的色調,在塵沙的屏障中無力地露出頭,發出冷冷的、藍色的光。

  後來留學去了蘇格蘭,暫時躲開了這黃色的浸染。格拉斯哥的風很大,與北京相似,不過刮來的不是沙塵,而是雨和清涼、濕潤的空氣。可一回到國內,嗓子總要難受幾天。

  當然,英國的城市成為「氧吧」也是最近60年的事。從英國的老建築就能看得出來,外立面大都黑乎乎的,建築頂端鱗次櫛比的煙囪就能找到問題的端倪。

  早年間,煤炭是驅動城市和工業發展的主要能源,燃燒不充分的炭灰附著在房子的外牆上,形成了黑色塗鴉,而這麼多煙囪一起排放,還形成了酸雨,城市的面貌可想而知。

  格拉斯哥的繁榮與環境的惡化是同步的,倒是二戰後,隨著鋼鐵、造船等工業的衰落,金融、商業、旅遊、文化、教育等「無煙產業」取而代之,如今全市最大的僱主不再是造船廠、汽車廠,而是格拉斯哥大學,招聘的教職員工多達6,000人,相當於一個大型企業了。格拉斯哥的環境也由此得到了改善。

  倫敦的例子就更有名了。1952年12月,連續無風的幾天內,倫敦工業和民用燃煤排出的有毒氣體像烏雲一樣籠罩在城市上空,嚴重的霧霾遮天蔽日,白天都要開車燈和路燈,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造成5,000多人喪生。此次「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此後英國政府頒布了諸如《清潔空氣法案》等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經過40多年的努力,倫敦終於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風水輪流轉,如今輪到咱們中國工業化了,我們必須深刻體會什麼是「發展中」。「發展中」最現實的考驗就是「污染中」。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如今中國的環境問題中,沙塵暴已經退居次席,霧霾躥升到了致命的首位。這個如今已是耳熟能詳的魔咒,幾乎要控制了整個中國的國土,北京更是霧霾泛濫。我出差去廣州英國學校(The British School of Guangzhou),臨走時一位英國同行聽說我要回北京,不無同情地說了一句:

  Are you going back to the smog?(你要回到霧霾中嗎?)

  不可思議,北京已經成了黑色幽默。

  實際上,廣州、深圳、香港也難以獨善其身。從賓館向外看,經常也是只有建築物的輪廓,真實面孔卻被人為污染編織的幔帳遮蔽得若隱若現。

  中國霧霾的「盛況」通過BBC的報導,在英國幾乎盡人皆知。一位我熟知的英國教授對北京、天津、西安的空氣評價是:The air smells terrible. I can taste it in my throat. (空氣中有股難聞的味兒,嗓子裡能感覺到空氣中的顆粒)。

  北京靠風換來晴天,發展中國家難道連空氣都要進口嗎?有時為了一下子躍進到下一個發展階段——自由呼吸新鮮空氣,恐怕也只能出國了。這真是「發展中」的最大悲劇。所以,有時工業的衰落也並非都是壞事。

  我們的工業文明不幸也進入了「發展—污染—治理」的老套路,仿佛在劫難逃。工業時代的車輪還在向前,我們真希望它能駛向更人文、更人性的軌道,但巨大的慣性還在發揮著作用,推動著北京邁進「霧都」,而曾經的「霧都」因為轉變了工業的方向而擺脫了污染的桎梏,煥然一新。

  只要我們還是「發展中」,效益與環境恐怕就很難兩全。我們只能承受,希望讓後人能少承受一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