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為我們預言了留學的軌跡 莎士比亞為我們預言了留學的軌跡
2024-10-04 06:20:30
作者: 趙剛著
莎翁去世的四百年間,他對世人的告誡和警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不斷應驗,也無意中勾畫出了我們留學的軌跡。
小時候,很喜歡摘抄名人名言,寫滿了很多本子,但真正理解的不多。
生活的閱歷才會賦予箴言以生命。
莎翁去世的四百年間,他對世人的告誡和警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不斷應驗,也無意中勾畫出了我們留學的軌跡。
留學的決心
「決心不過是記憶的奴隸,它會根據你的記憶隨意更改。」(引自《哈姆雷特》)
在我們的生活中,決心就好比英國的天氣,說變就變。
信誓旦旦的決心,意味著在「做」與「不做」之間選擇,答案本來只有一個。但事實上,我們總是在兩者之間逡巡,「做」為始,「不做」為終,結果是什麼也「沒做」。
給自己看的「決心」,是自我激勵,提醒自己為留學而努力;說給別人聽的「決心」,則是用輿論「造勢」,憑藉外力對自我施壓。說出去的話總會被抓住把柄,被別人念叨「怎麼還沒出國呢」。
這種「雙軌制」激勵結構的根本目的,是強化、提升、維持自我能動性,以保證在內生性原動力失靈的前提下,由外部力量做出矯正。
留學的過程
「世間的很多事物,追求時候的興致總要比享用時候的興致濃烈。」(引自《威尼斯商人》)
我們追求的,往往都是當前得不到的。
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自己不具備的素質:英語的運用能力、溝通的方式技巧、跨文化的包容氣質、學術的辯證思維、國際競爭中個人的自信與意志。
說來也怪,真正到了國外才發現,沒有人督促的情況下,我們的自覺性明顯提高,也許是因為這個陌生的環境中蘊含的學術自由、人文關懷和競爭壓力。
這種追求使我們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生命的時間是短促的;但是即使生命隨著時鐘的指針飛馳,到了一小時就要宣告結束,要卑賤地消磨這段短時間卻也嫌太長。」(引自《亨利四世》)
接受現在,也就是接受現實,接受自己「得不到」的現實。隨即,曾經因為畏懼和恐慌所造成的壓力,在瞬間釋放了。
那一刻,我們「清零」了。我們的心智和頭腦中騰出了更多的空間,留給「所得」去填充。
在留學前,很多同學會問「萬一聽不懂課怎麼辦」、「萬一掛科怎麼辦」、「萬一沒有學位怎麼辦」……
而集中精力於「當下」,我們才會發現這些假設都不是現實。我們終於活在「現在」,而不是追悔過去,也不是懼怕未來。
留學的結果
「經過磨難的好事,會顯得分外甘甜。」(引自《魯克麗絲受辱記》)
我的一位台灣同學兼好友,在英國拿到碩士學位時,不無感慨地告訴我,他以學歷史的學術背景,去探究經濟學、財務管理,幾乎是在讀天書,他好幾次想退學,最後還是在系主任的鼓勵下堅持了下來。
通過論文的那一天,他激動得淚流滿面。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引自《麥克白》)
留學就是一個勵志的過程,就是一個升華的結果,只要我們堅持,我們獲得的將遠遠超過學位本身。
留學的延伸
「為王者無安寧。」(引自《亨利四世》)
留學不一定讓我們變得「成功」,這段經歷可能僅僅是一段白駒過隙的記憶。
更「糟糕」的是,這段記憶可能僅僅強化了一個基本事實:
在職場、事業、生活的跋涉中,如果我們想充當強者,便可能永無寧日!
換句話說,當我們為留學後自己的處境憤憤不平時,當我們為他人的成功妒火中燒時,只需要明確,自己是否能承受成功帶來的壓力和詛咒。
如果能,請繼續前進;如果不能,請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因為外面的世界不屬於自己,至少現在不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