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的天才
2024-10-04 06:12:54
作者: 美國《讀者文摘》編 ; 黃水乞譯
巴赫
巴赫(1685—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一生作品豐富,多用復調音樂寫成,把巴洛克音樂風格推向頂峰,對西方音樂發展有深遠影響。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誰也想像不到,1829年3月,柏林正在發展中的嚴肅聲樂學院竟然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音樂慘敗。一個「如此笨拙、雜亂無章」的作品,竟需要兩套管弦樂隊和合唱隊進行排練。以《馬太福音[157]》為基礎的一支耶穌受難曲[158],它在100年以前第一次演出時並未受到多少重視。
它的作曲者約翰·塞巴斯蒂恩·巴赫像這支樂曲一樣鮮為人知。而他已經躺在無標記的墳墓里80載了。指揮這支受難曲的是一名不知名的「發現者」,名叫費利克斯·孟德爾頌[159]的20歲猶太人。孟德爾頌還是個小男孩時,在老師家裡偶然發現受難曲的手稿,並喜歡上它。這個樂曲幾乎沒有其他證明書。
然而,聲樂學院的成員對這些排練傳播出嘉許的報導,在公演時,教堂座無虛席。從開始的音符,聽眾便被捲入一陣宗教情感的浪潮中,《聖馬太受難曲》也許是人們寫過的最深刻、最激動人心的音樂。靜寂的大教堂迎來歡樂的旋律、動人的冥想獨奏曲和響亮、得意的聖歌。聽眾不僅聽到並深深地感覺到,而且還能看到。因為這位不知名的巴赫是一位偉大的天才,他僅用音符便似乎能夠描繪生動的舞台布景,創造情緒的舞檯燈光。例如,耶穌基督每次說話,巴赫便用弦樂器奏出耀眼的「聲音光環」圍繞著。耶穌被帶走時,樂曲喚起一幅耶穌在沉重的十字架下拖著腳步行走的圖景。
演出太成功了,它不得不重複,不止一次——大廳里擠滿了人。多虧孟德爾頌,引起了人們對巴赫音樂的興趣,而偉大的作曲家們也煽起了這種熱情。蕭邦勸告所有的鋼琴家要仔細地研究巴赫。「這是最高最好的學校,」他說,「沒有一個人能創造一個更理想的學校。」調查表明,巴赫的許多未出版的傑作都僥倖地殘存了下來——神聖的音樂、管弦樂隊的作品、弦樂器的作品及現代鋼琴雛形的作品。在歐洲,出現了許多尋找和演奏這些被疏忽的作品的巴赫社團。
如今,巴赫已牢牢地紮根在我們的心中,生存著。他為許多基督教聖歌創作的樂曲,在世界各地教堂的星期天都可以聽到——「噢,神聖的頭如今受傷了」「耶穌,人類渴望的極樂」及許多其他的樂曲。對於巴赫來說,音樂是一種禮拜行為,仿佛一旦超出了人類聽覺範圍的音符,仍然以一首頌歌向著天空冉冉升起似的。「一切音樂的唯一目的,」巴赫忠告他的學生們說,「應該是上帝的榮耀和令人愉快的消遣。」在他的許多總譜樂曲上,他潦草地寫了題獻:「榮耀只獻給上帝。」
巴赫精神內在高貴,外表卻遭受粗暴的包裝。他的畫像顯示他體格結實,頑固的下頜在雙下巴一邊挺起。大鼻子、斜視眼——一個嘗盡生活艱辛連同其榮耀的表情。大量的仁愛和虔誠,注入數代人的音樂技巧里而造就了這位音樂大師。在樂譜里讚頌上帝的這個人,也在樂譜上草草記下他的家庭預算。他的心底燃燒著熱情,但他經常不得不去尋找待遇更好的工作,來養活他的20個孩子,其中11個在幼年死去。
作為教會的風琴手和作曲家,巴赫苦心孤詣地寫出數以千計的樂曲,猶如一名牧師準備每周的布道一樣。它們被教區居民接受。他從未曾費心出版過一支教會樂曲,據說它們中的有一些留在了教會學校的食櫥里,一直被小學生用來包三明治。巴赫要是得知在他死後200年,他的作品會成為音樂會舞台上的保留節目,他定會大感詫異,因為他生前遭到兩個主要的音樂評論家的嚴厲譴責。他得到唯一的委託,就是為擊弦古鋼琴——鋼琴的祖先,創作一套樂曲。這些樂曲被稱為「戈德堡」變奏曲,是用來撫慰一個患睡眠障礙的俄國公使的。
約翰·塞巴斯蒂恩·巴赫1685年誕生於德國中部愛森納赫鎮。在將近兩個世紀裡,他的家族出了許多內行的音樂家——城鎮風琴手和管樂隊隊員。事實上,在他們國家的這個地區,湧現一位像巴赫這麼知名的音樂家,本身就是這個家族的榮譽。巴赫10歲成了孤兒,跟大哥住在一起。大哥妒忌他的天才,拒絕給塞巴斯蒂恩一批收集到的高級風琴樂曲。因此,幾乎數月來的每天夜裡,小男孩都會爬到書櫥的頂架,擅自取用這些樂譜,借著月光把它們(全文)抄下來,等黎明時再將它們放回。當他哥哥聽到他演奏這些被禁止的樂曲時,便把他熬夜費力抄下的抄本拿走了。小伙子只落下了損傷的視力。
塞巴斯蒂恩15歲時,聽說呂內布爾格有好的音樂工作,他便步行200英里找出路去了。他在那兒待了3年,在唱詩班唱歌、在管弦樂隊演奏,在風琴和擊弦古鋼琴上花費無數小時。以後的歲月里,當被問及他嫻熟鍵盤指法的秘密時,他說:「假如你同樣地用功,你將會同樣的成功。」
巴赫的技藝高超,因此他獲得魏瑪宮廷風琴手的重要職位。他在這裡度過了9年,寫出了著名的風琴托卡塔曲(「指觸」樂曲,因為演奏它們需要敏捷)和被稱為賦格曲的複雜音樂作品。他的名望傳開了。有一次他秘密地去參觀一座鄉村教堂,用那個破舊的風琴拉出優美的曲調,教堂里那位驚愕的風琴手驚呼:「這只能是來自天堂的天使——或者巴赫本人!」
巴赫在魏瑪宮廷里並不快樂,在他的另一個職位——科登公爵的室內樂指揮——他也沒有機會接觸像樣的風琴。因此,他38歲時離開宮廷生活,申請新近空出的萊比錫聖托馬斯教會風琴手的職位。他的薪酬只有過去的四分之一,工作卑劣又勞累。除了不斷地奏出一連串的音樂外,他還得教拉丁語和音樂課,為吵鬧的教會學校的小伙子們充當學生宿舍的舍監。
在萊比錫27年間,巴赫抱怨每一天都充滿「惱火、妒忌和迫害」。然而,他生活中瑣碎的小事並未能使他的靈感枯竭。在那兒的前20年,他寫出了一批無與倫比的宗教音樂:為教會日曆的每個聖日[160]所做的近300首大合唱、兩個清唱劇、彌撒音樂和聖歌、聖約翰和聖馬太受難曲,以及不朽的小B調彌撒音樂。
但是,多年地寫音符、整夜地研究和演奏樂曲,毀壞了他已衰弱的眼睛。他把希望寄託給萊比錫著名的英國眼科專家診治。眼科專家為他做了兩次手術,都失敗了。巴赫眼睛瞎了,健康也受損。在他眼睛致盲期間,他仍寫出了《賦格曲之藝術》,一部激動人心、錯綜複雜的作品。
現在,許多巴赫的樂曲我們乍聽起來都覺得很奇怪。我們習慣的音樂——流行歌曲、民間音樂,甚至許多20世紀的經典音樂——像個拱形構造,低音部和弦的豎琴柱子支撐單一的旋律。巴赫的音樂是對位性的:旋律一個堆一個,所有的旋律都同時發聲,互相交叉,混合它們的音色,發出真正豐富多彩的聲音。巴赫的技藝完美,在一次試驗中,當自動鋼琴[161]對他的一支樂曲的滾奏被翻轉時——使得高音符變成低音,低音符向上升騰——這音樂聽起來音調依然悅耳如前。
放一段巴赫的合唱作品錄音或他熟悉的風琴作品錄音,第一次聽它時,僅注意最高的旋律、高音部。然後再聽一次,這一次將低音部與旋律的各個組成部分分開。接著,注意力僅僅集中在中音。你習慣的大部分音樂——那些和弦的豎琴柱子——聽起來單調乏味。你可以聽他的音樂數百次,每一次都能發現先前未聽到的美妙之處,這正是巴赫的天才。
1750年,巴赫的視力突然奇蹟般地恢復。然而他隨即中風,10天後去世——但還來得及完成他最激動人心的一部作品,悲痛聖歌的風琴改編曲——《在最緊急的時刻》。在這最後的樂曲里沒有受苦的聲音,在最後時刻,巴赫把聖歌的標題改成「噢,上帝,我來到你的御座前」。他去世了,正如他活著一樣,用音樂讚美上帝。這是一位已聽過天國和聲的人最終的個人奉獻。
彼得·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