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24-10-04 06:10:33
作者: 程亞林
選擇有痛苦,要智慧,但與人的個性也相關。選擇錯了,導致失敗,甚至演化為大悲劇,性格也要承擔責任。這就引出了與性格悲劇相關的話題。其中,古人對項羽敗於劉邦之手的嗟嘆值得注意。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結尾處指出,項羽之敗,與他「背關懷楚」「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有關。所謂「背關懷楚」,是說他放棄關中,懷念楚地,率軍東歸。而之所以這樣做,與他所謂一定要衣錦榮歸的觀念和虛榮心有關。攻占咸陽之後,有人說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建議他在那裡建都稱霸。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有人笑他「沐猴而冠」,是大腦還沒開發的猴子,他還將人家烹殺了。結果,一東歸,他的勢力就每況愈下。垓下戰敗,突圍至烏江邊,本可以渡江東去,從長計議,他又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拒絕了。最後寡不敵眾,只得自刎而死。雖然羞愧感可憫,尊嚴感可敬,也死得壯烈,但畢竟缺乏廣闊胸懷,高遠眼光,大概也是「奮其私智」的表現吧。
對於他的第二種表現,杜牧《題烏江亭》一詩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不能「包羞忍恥」的性格,讓他失去了捲土重來的最後機會。
對於他的第一種表現,清代詩人王曇在《住谷城之明日謹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侑祭於西楚霸王之墓》一詩中寫道:「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頭顱贈馬童。天意何曾袒劉季,大王失計戀江東。早催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咸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馬童,是項羽死前所說要以頭顱相贈的劉邦方面的熟人。劉季,即劉邦。婁敬,是對劉邦說建都關中如何好的人。詩是說,你項羽死得冤枉啊。老天並不像你說的那樣袒護劉邦,你最大的失誤是貪戀衣錦回歸江東的榮耀。如果你那麼早進入函谷關之後,就霸占關中,自稱西方之帝,就沒有後來要辦鴻門宴以除掉劉邦的事了。你白白地在咸陽縱火三個月,結果卻讓劉邦在那裡建都稱帝,真是莫大的諷刺啊。
古人早已意識到,性格悲劇,竟然有決定勝負、改變歷史面貌的巨大功能。
練絲之悲,既有選擇難的意思,也有恐懼染缸決定所染之絲的顏色的意思。《墨子·所染》所謂「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就表達了這種驚懼。這涉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環境也可能製造悲劇的問題。可以名之為「環境悲劇」。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意思是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選擇住處,不選擇有仁德的地方,怎麼能說是聰明智慧呢?
漢代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大意是說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於是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了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認為不妥,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在那裡,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宰的本領。母親又覺得不妥,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在這裡,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等有關進退的禮節。孟母這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大家都認為這是孟母善於教化的結果。
晉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記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其門,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爾非吾友也。』」
這些,都強調了環境和交友對人的影響,也設計了應對之策。如果沒有妥善的應對之策,或者無法應對,悲劇就會發生。
如果橘不生淮南,擇不處仁,孟母不三遷,管寧不割席分坐,會怎樣?
如果橘只許生淮南,擇只許處仁,孟母必須三遷,管寧必須割席分坐,會怎樣?
如果橘只許生淮北,擇只許處惡,孟母沒有遷徙的自由,管寧沒有割席分坐的自由,又會怎樣?
如果世界只有一條道路,一個染缸,或者,只許走一條道路,進一個染缸,又怎樣?
都值得想啊。它涉及選擇,也涉及自由,意味著古人的悲劇意識已觸及一些深層次問題。不知道一兩千年後以研究選擇和自由著名的法國哲學家薩特看過中國古代這些資料,思考並解決了它蘊含的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