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4-10-04 06:08:47 作者: 程亞林

  值得關注的當然是:「無生主義」理想究竟具有什麼價值?王國維的回答是:

  夫以人生憂患之如彼,而勞苦之如此,苟有血氣者,未有不渴慕救濟者也;不求之於實行,猶將求之於美術。[9]

  這就是說,「無生主義」理想既表達了憂患勞苦的人類渴望拯救的願望,又促使人們走向審美之途。

  在王國維心目中,人的生活之欲無所不在。它不僅存在於人的心靈里,還表現在人的許多行為及其對象化的成果中。如前所  述,飢而食,渴而飲,寒而衣,露處而築宮室,是欲望的表現;談婚論嫁,撫育子女,是欲望的表現;「相集而成一群,相約束而立一國」,立君、立法、建立學校、設置警察、組建軍隊,是欲望的表現。不僅如此,發展知力,建構知識系統,以便認識、改造世界也是欲望的表現。因為「知識者,固生於此欲,而示此欲以我與外界之關係,使之趨利而避害者也」。人類關於物我關係、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個別事物與全體事物之間的關係的知識,如幾何、物理等各種科學知識,莫不如此。「故科學上之成功,雖若層樓傑觀,高嚴巨麗,然其基址則築於生活之欲之上,與政治上之系統,立於生活之欲之上無以異。」這意味著,「吾人之知識,遂無往而不與生活之欲相關係,即與吾人之利害相關係」,「吾人理論與實際之二方面,皆此生活之欲之結果也」[10]。

  

  但是,在這種由理論與實踐、心靈與行動組成的人類生活大廈中,人感到了什麼呢?王國維在《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中說:

  吾人之意志,志此(按:即生活之欲)而已;吾人之知識,知此而已。既志此矣,既知此矣,於是滿足與空乏,希望與恐怖,數者如環無端,而不知其所終。目之所觀,耳之所聞,手足所觸,心之所思,無往而不與吾人之利害相關,終身僕僕而不知所稅駕者,天下皆是也。

  人感到的只是「滿足與空乏,希望與恐怖」的輪迴,只是被利害所驅策的盲奔盲走,只能勞苦憂患、痛苦不堪而莫知所終。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天才才產生審美的衝動,以強力跳出利害計較、知性分別對人的束縛,超越物我利害關係而觀物,創造審美對象,以圖自我救濟;將審美對象再現於文藝中,以圖救濟人類。而人面對審美對象,便有一種「超然於利害之外」「忘物與我之關係」「無希望,無恐怖」的感覺,有一種自由解放的感覺:

  此猶積陰彌月,而旭日杲杲也;猶覆大海之中,浮沉上下,而飄著於故鄉海岸也;猶陣雲慘澹,而插翅之天使,齎平和之福音而來者也;猶魚之脫於罾網,鳥之自樊籠出而游於山林海灣也。[11]

  它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美的世界:

  苟吾人而能忘物與我之關係而觀物,則夫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鳥飛花落,故無往而非華胥之國,極樂之土地。豈獨自然界而已?人類之言語動作,悲歡啼笑,孰非美之對象乎?[12]

  這也就是說,正因為人感到了人生的痛苦,有了解脫的追求,樹立了「無生主義」理想,人才創造了美,才能在審美中求得暫時的解脫。如果人不感到人生痛苦,沒有解脫追求,沒有「無生主義」理想,就只能麻木地沉浸於欲望的追求之中,受苦而不知苦,逐欲麗不知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