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10-04 06:08:44
作者: 程亞林
王國維所謂「解脫之事,終不可能」,但「無生主義」依然具有倫理價值,可以樹為理想,當然包含了他的價值選擇。
如前所述,他曾力證「欲與生活與苦痛,三者一面已」,那麼,要排除痛苦,就必須排除欲望,拋棄生活。而最符合邏輯的拋棄生活的方式就是自殺。只有自殺,才能徹底拒絕一切生活之欲。但是,這樣一來,他的解脫論也就成了自殺論。這是他所不願意得出的結論,儘管這個結論最符合邏輯。
於是,他有「解脫之道,存於出世,而不存於自殺」的說法。但是,他用沒有意識到生活痛苦之本質、沒有絕望於生活之欲的人的自殺為例來證明他們的自殺並非解脫,卻並不能證明已經明白生活痛苦之本質、下決心拒絕生活之欲的人不應該自殺。所以他在談到鴛鴦自殺時也承認「苟無此欲則自殺亦未始非解脫之一者也」。而且,「出世」是否真解脫,是否徹底拒絕了一切生活之欲,也是一個令人苦惱乃至於尷尬的問題。「恆干雖存,固已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固然是出世者最標準的形象,但「槁木」之形要吃要喝,「死灰」之心就不能不動。一動,欲望就會乘機而入,並且難免有死灰復燃,愈燃愈熾之虞。同時,出世者依然是「在世」者,依然是在社會環境中生活的人,依然要與社會發生聯繫。面對充滿欲望的世俗人群、人慾橫流的社會,出世者要維持「槁木」式的「恆干」,也不能沒有功利考慮,而一有功利考慮,又不能「心如死灰」。這樣,不自殺而出世是否真正解脫就成了問題。
取巧的是,王國維並沒有這麼直接、尖銳地提出問題,而是用叔本華的「意志同一」說來證明個體解脫不可能,用佛教、基督教至今沒有引領人類進入解脫之境來證明人類解脫不可能。
所謂「意志同一」就是指人類及萬物具有一個共同的意志本體。這個意志本體按不同等級客觀化為各不相同的人類及萬物,並支配它們的種種行為,支配人類的思想觀念,使人類為滿足欲望而生活在永恆的痛苦之中。這樣,要排除痛苦就必須否定意志。但意志作為本體和總體卻貫穿、分散於全體人類及萬物之中。因而,作為個體的人要拒絕意志,就必須以全人類及萬物都拒絕意志為前提。如果個體拒絕了意志,他人他物卻不拒絕意志,個體意志就不可能徹底拒絕。
這意味著王國維迴避了解脫論在邏輯上必然導致的自殺的問題,只強調了個體出世求解脫缺乏相應環境、前提的問題,並利用叔本華的「意志同一」說將這種困難表達出來了。這也意味著他心目中的解脫不是自殺而是人類同時進入「寂滅」的境界,亦即前文所說的那種既不可證實又不可證偽,常人謂之「無」而很可能並非真「無」,「山川之類,日月之華」很可能勝過今日的境界。
然而,他又以佛教、基督教追求的目標至今未曾達到為例,說明那種「寂滅」之境不可能實現,而只可能是一種價值理想。
這當然證明解脫論陷入了困境,但王國維認為任何理想都難以避免這種困境。「生生主義」理想包含了它在邏輯上不能包含的節慾要求,而且即便如此,它的理想也不能充分實現;但是人類如果沒有這種包含悖論的理想,世界又將永遠陷入「弱肉強食」的殘酷鬥爭之中。所以,沒有一個理想不包含悖論,也沒有一個理想可以在現實中充分兌現。人類的理想不過表明了人類的一種價值選擇。「無生主義」理想只是這種價值選擇之一而已。
如果擺脫「生生主義」與「無生主義」理想孰是孰非的爭論,我們倒可以通過王國維的表達看到人類所處的困境:肯定欲望吧,將使人類永遠是吃人的野獸;否定欲望吧,又將使人只能自殺或依靠某種虛構過日子。如果肯定欲望又提倡節慾,自然陷入了悖論;如果否定欲望又拒絕自殺,同樣陷入了悖論。這既證明保持邏輯一致的形上學不可能,又證明人只能背負悖論生活在人世之中。也許,人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悖論的矛盾體,因而他的生活,以及建築在這種生活之上的種種理論就只可能充滿了悖論。面對這種困境和悖論,人只能徒喚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