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4-10-04 06:08:41
作者: 程亞林
儘管王國維已將人生之苦看透,將出世,出家,絕滅生活之欲、生殖之欲的意義提得很高,對「寂滅」之境、無生之域作了既不可證實又不可證偽的肯定性描述,還自別於悲觀主義,為解脫設計了不同方式,但對於他的悲劇觀、解脫論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解脫是否可能?他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了如實的回答,沒有絲毫為了維護自己理論完整性而迴避這一問題或強作解人的習氣。
他指出,世界各大宗教,如印度的婆羅門教和佛教,希伯來的基督教,都以解脫為唯一宗旨。西方哲學家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近代德國的叔本華,其最高理想也是解脫。他最讚賞的則是叔本華哲學:「殊如叔本華之說,由其深邃之知識論,偉大之形上學出,一掃宗教之神話的面具,而易以名學之論法,其真摯之感情,與巧妙之文字,又足以濟之,故其說精密確實,非如古代之宗教及哲學說,徒屬想像而已。」但是,凡事不厭求其詳,他也要根據平生的體驗和思考,就自己懷疑的地方與解脫論者進行商榷。
按照他的理解,叔本華既然認為人類及萬物的本體都是意志,而意志又是同一的,那麼,如果將叔氏拒絕意志說推究到底,如果不是一切人及萬物都拒絕其生活意志,則個人就不能說已經求得了解脫。因為從根本上說,按叔氏「意志同一」的學說,一切人類及萬物的意志都是我的意志,我的意志不過是人類及萬物大意志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拒絕了意志而他人及萬物並沒有拒絕意志,就自許為解脫,實在是誇大其詞的自欺。這就好像排了一個小坑裡的水就說普天下的水都被排乾淨變成了陸地一樣。佛祖曾說:「若不盡度眾生,誓不成佛。」這表明他已意識到了眾生解脫與自我解脫的關係問題。但他這句話給人的印象是含有「能之而不欲」的意思,而在王國維看來,這實在是一個「欲之而不能」的問題。因為歷史證明,解脫論者並沒有引領人類走向解脫之境:
試問釋迦示寂以後,基督屍十字架以來,人類及萬物之欲生奚若?其痛苦又奚若?吾知其不異於昔也。然則所謂持萬物而歸之上帝者,其尚有所待歟?果如後說,則釋迦、基督自身之解脫與否,亦尚在不可知之數也。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這是說,自許解脫而且標榜能普度眾生的聖人已將解脫大旗高舉了幾千年,但人類與萬物並未改變,依然在生之痛苦中輾轉反側,呻吟呼號!由這個事實出發,反推聖人聖徒自身是否解脫,也成了值得懷疑的問題。因而,王國維認為,叔本華只談個體解脫而不談人類的解脫,與他的「意志同一」說相矛盾;而歷史也證明了「解脫之事,終不可能」。
那麼,王國維前面所說,豈不要在這種懷疑中毀於一旦?
但是,追問並沒有到此為止。王國維進一步發問:「然一切倫理學上的理想,果皆可能與歟?」他以與拒絕一切意志的「無生主義」相反而且被世人普遍崇奉的「生生主義」為例,探討了這個問題。
在他心目中,所謂「生生主義」就是認為不拒絕生活意志也能在世間為最大多數人謀取最大幸福的理論。但是,在他看來,這個主義也是實行不了的主義。因為「世界有限」,不斷誕生繁衍的人類無窮,以有限的世界去滿足無限人類的欲望,實不可能。如果世界之內有一個人沒有滿足生活欲望,就不能說達到了「生生主義」的理想;而如果要使人人都滿足生活欲望,又不能不使每個人生活欲望滿足程度降低到最小限度。因為「世界生活之量」即生活欲望得到滿足的人的數量,與「人人生活之度」即個體生活欲望得到滿足的程度,是「精密之反比例」關係。所以「生生主義」理想也是倫理學上的夢想:
夫世界有限,而生人無窮;以無窮之人,生有限之世界,必有不得遂其生者矣。世界之內,有一人不得遂其生者,固生生主義之理想之所不許也。故由生生主義之理想,則欲使世界生活之量,達於極大限,則人人生活之度,不得不達於極小限。蓋度與量者,實為一精密之反比例,所謂最大多數之最大福祉者,亦僅歸於倫理學者之夢想矣。
而且,由於「生生主義」最終只能使每個人滿足最小限度的生活欲望,那麼,它不也必須提倡節制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拒絕生活意志嗎?這豈不與「無生主義」殊途同歸?「夫以極大之生活量,而居於極小之生活度,則生活之意志之拒絕也奚若?此生生主義與無生主義相同之點也。」這就是說,不僅生生主義所謂「最大多數之最大福祉」的理想達不到,即使降低標準,以平均主義方式「實現」了目標,他也要認同「無生主義」。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取消「生生主義」理想,因為「苟無此理想,則世界之內,弱之肉,強之食,一任諸天然之法則耳,奚以倫理為哉」?所以,「生生主義」理想雖然不能實現,仍然有其倫理學上的價值。同理,「無生主義」理想雖不能實現,我們也不能否認它倫理學上的價值,「要之理想者,可近而不可即,亦終古不過一理想而已矣」。
所以,他認為,以「無生主義」為理想,自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