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24-10-04 06:08:35 作者: 程亞林

  王國維認為,他的悲劇觀不同於悲觀主義悲劇觀。在他心目中,悲觀主義悲劇觀是遭遇悲劇而對悲劇沒有全面深刻認識,不能喚起希求解脫的勇氣,陷入悲觀失望乃至絕望境地時所形成的悲劇觀。他對持有這種悲劇觀的人進行了批判:

  欲達解脫之域者,固不可不嘗人世之憂患,然所貴乎憂患者,以其為解脫之手段故,非重憂患自身之價值也。今使人日日居憂患言憂患,而無希求解脫之勇氣,則天國與地獄,彼兩失之;其所領之境界,除陰雲蔽天,沮洳彌望外,固無所獲焉。

  其具體例子就是清代詩人黃仲則失戀之後,在《綺懷》詩中表達了一種失魂落魄、百無聊賴、度日如年、自恨不能速死的情緒。

  這就是說,那些淺嘗世俗憂患便悲觀厭世,既不去深刻理解人生的悲劇性,又不能喚起「希求解脫之勇氣」的人,是淺薄、不知道自我拯救的人,是心理陰暗、沒有勇氣、沒有希望的人。所謂「天國與地獄」兩失之,就是既體驗、認識不到人生深邃的痛苦,又進入不了解脫之境,只能在陰暗低濕的爛泥塘里咀嚼小小的痛苦,蠕動蛆蟲般的身軀。

  他還說:

  解脫之道,存於出世,而不存於自殺。出世者,拒絕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彼知生活之無所逃於苦痛,而求入於無生活之域……若生活之欲如故,但不滿於現在之生活,而求主張於異日,則死於此者,固不得不復生於彼,而苦海之流,又將與生活之欲而無窮。

  這是因為許多自殺的人,並沒有認識人生真諦,僅僅因為遭遇不幸、沒有獲取到所謂「幸福」而自殺。這意味著,他們實際上還在希求世俗的幸福,並沒有意識到世俗幸福也是一種痛苦。人應該拒絕「一切生活之欲」,產生真正的解脫的衝動,而不是希望改變此時此地的境遇,到彼時彼地去獲取欲望的滿足。自殺不過是他們逃避現實處境、追求世俗幸福的另一種方式。既然如此,苦海之流依然會伴隨著並未泯滅的欲望無窮無盡。因而,他認為《紅樓夢》里金釧之墮井,司棋之觸牆,尤三姐和潘又安之自刎乃至柳湘蓮之入道,芳官之出家,都不是真正的解脫。因為在他們心目中,所不滿意的僅僅是「特別之生活」,而不是普遍的世俗生活。相反,他們對普遍的世俗生活,「固欲之而不疑」。他們的種種表現,不過是「求償其欲而不得」的結果。只有鴛鴦的自殺得到了王國維的認可。因為在他心目中,鴛鴦是了悟了人生真諦、早已拒絕了生活之欲的人,「苟無此欲則自殺亦未始非解脫之一途也」。當然,這也是特例,「彼固有不得已之境遇在」,不能視為解脫的必然途徑。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說明,在王國維心目中,因欲望未得滿足而產生的痛苦不等於因明白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產生的痛苦。前者肯定欲望,以欲望應該而且能夠以各種方式滿足為前提;後者否定欲望,以欲望應該而且能夠根除為前提,二者對人生痛苦產生原因的認識不同,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不可同日而語。而王國維認為,了悟人生痛苦的最深根源,對人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悲要悲個明白,死也要死個明白,只有這樣,人生才有深度。

  同時,他認為「解脫」也是一種人生「勇氣」。即使認識了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是欲望,如果並無希求解脫的勇氣,只是一味悲觀,也不為他所贊同。

  這意味著,王國維認為要具有他那種解脫論悲劇觀,既需要思維穿透力,又需要求解脫的內驅力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