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誰最應當獲諾貝爾文學獎
2024-10-04 06:06:30
作者: 聶震寧
黃道京兄到沙灘后街我的辦公室來看望我。他盛情約請我為他與李仲凱君合著的《在中國:誰最應當獲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獲獎後的回顧與反思》一書作序。當時我即感到頗費躊躇——豈止是躊躇,簡直就打算謝絕這一盛情之約——豈止是打算謝絕,簡直是心下對這個選題就有些反感和排斥。試想,早些時候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中華大地上許多媒體那一番狂歡景象已經招致天下名士許多心情複雜的反思、批評、幽默、嘲諷、訕笑乃至沉默,令人十分難忘。一年多光景過去,文學圈子漸趨靜好,在這件事情上,媒體雖偶有涉及,天下名士早已變得一致地惜墨如金,這個時候還來搗鼓這個題材,先不說有著太過於明顯的堅持不懈、前赴後繼、不依不饒地媚俗之嫌,單說選題的市場價值,恐怕在書刊市場上也難保不成明日黃花。然而,道京兄乃厚道之人,出版業界多年摯友,仲凱君則致力於當代文學史傳研究,有若干著述引人關注,他們既有此鄭重邀約,一定是出於好意,我又如何能回絕友人的一番好意呢?我的性情、習慣特別是友情為重的交友觀,讓我在躊躇間還是應承了下來。
我如此這般做這一番說道,接下來的情形,想必讀者諸君已有預感,猜度後來的我讀了書稿,肯定是有一番始料不及、意外之喜、喜出望外之類的轉變,這是多少年來多少文章屢試不爽的筆法——欲揚先抑。而事實上,及至讀罷全書,我必須承認,還真的是出乎意料,真的有意外之喜,真的是喜出望外。這是事物原本的過程,而非文章筆法之小伎倆。
初讀此書名,讀者的第一反應極有可能便是「噱頭」——拿中國與諾貝爾文學獎來做噱頭,尤其是拿比拼獲此大獎來做噱頭。我當時就是產生了這樣的反應,但沒有說出口來。道京兄可能在我的表情里讀出了反應,便立刻坦陳「這是一個噱頭」,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厚道人。其實,出版業在書名上做些噱頭,只要無傷大雅、無礙觀瞻、不以文害義,從來是很尋常的事情。文章無奇不傳,市場不喜歡沉默,現如今「標題黨」滿網絡皆是,再來一個有些噱頭的書名又有何妨!何況此書名倒也不全然是噱頭。拿出「誰最應當獲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噱頭來招徠讀者,其實是很有些懸念的。在莫言獲獎已成往事之後,還要拿若干文壇大師、巨擘來比較高下,豈不是一件十分冒險、十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為此,關注文學的讀者恐怕會忍不住要拿起書來瞧個究竟,文學之外的好事者捨不得放過當代文壇這一番武當論劍式的熱鬧。這便是出版傳播上小小的勝利。
《神曲》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一本書通過標題引動閱讀,在出版傳播上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勝利,真正的勝利自然還在內容,這是出版學的ABC,也是出版學的不二法則。因而,我很快便開始閱讀這部書稿。
起初,我是懷著懷疑的心態去讀這部書稿的。第一章: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之夜」,文字是洗鍊的,然而內容似曾相識,卻也無傷大雅;從第二章到第四章,揭秘諾貝爾文學獎內幕及其與中國的關係種種,以及書後附錄,雖然在報刊上也見過零星片段,然而集中敘述則顯得較為全面準確,頓時提升了本書的史料價值。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本人供職過的灕江出版社曾經在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作品出版上有過比較多的作為,說來我也算得上是對這方面的情況有過比較多接觸的人了,然而,現下讀到這些相關內容,依然有新鮮感覺。這些新鮮感覺,有的來自「溫故而知新」,因而「可以為師矣」,有的則是新的知識和見聞,有的原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現在讀罷幾個章節,也基本上是盡收眼底,獲得不少新的認識和感想。我不能說兩位作者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研究下了多大的功夫,有多少獨得之見,但其可靠的資料來源,清晰的敘述態度,統一的文字風格,自然使得我最初的懷疑減少了許多。
我對這部書稿最大的擔心主要在於作家專章論述部分。一般來說,文學史研究中作家論是比較難做的學問,而更難的是作家優劣論,倘若討論作家優劣以至於獲獎成敗因果,更是難上加難了。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可兩位作者不辭辛勞,不計後果,兀自挺身前行,自第五章到第十五章,專章論述魯迅、林語堂、老舍、沈從文、巴金、艾青、王蒙、李敖、北島、曹乃謙、莫言共十一位作家,可謂蔚為大觀。一口氣讀罷十一位作家的專章,我原本最大的擔心也就漸漸消弭。這部書哪裡是在做諾貝爾文學獎的噱頭,分明是一部作家成就論的專業書稿。這十一章專論,除少數章節略顯單薄外,總體來看,資料翔實,立場客觀,立論有據;對每一位作家,總能做到於大處著眼,儘量不染俗塵,故而敘述態度周正。尤其讓我感動的就是作者周正的敘述態度。揚李抑杜或者反過來揚杜抑李,古往今來筆墨官司從未斷過,可在這部書里,我沒有感覺到此類毛病。我能感覺到的是作者對所有卓具成就的作家心嚮往之——豈止是心嚮往之,簡直可以感覺到是傾心熱愛、熱烈相擁,然而又不違事實、不悖學理,始終保持著一副專業講述的筆墨。原本以為此書難免通俗演義的毛病,不承想,給讀者留下的竟然是文學史的事實和作家作品的專業品評,而全書的可讀性卻又自始至終不曾缺少。
此書的文學專業價值尤其體現在第十六、十七章。反思諾貝爾文學獎,討論未來潛在的獲獎者,這是需要相當的專業見地和學術眼光的。雖然不能說作者在這個問題上有多少過人之見,可在人人爭說諾貝爾的當下,能夠認真做一個反思,且對於別的專家的反思有進一步的討論,加強了本書的專業性。至於討論未來潛在的獲獎者,則體現了作者一以貫之的積極、善意的良好態度,儘管他們開列的一系列名單略嫌隨意,其中對有些作家的品評還透露出當下跟風炒作的世俗心態,但是,作者比較理性地分析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未來變化和走向,仍不無啟迪意義。
不承想,一個最初令我反感和排斥的選題,經過作者一番頗具專業水準的努力,做成了這樣一部專業性、資料性、可讀性都比較好的書,實在是始料不及的事情,讓我有意外之喜、喜出望外的收穫。讀這部書,既可以幫助我們對當前世界上最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更可以幫助我們對近百年來中國作家特別是當代中國作家產生比較透徹的認識,還可以讓我們領略許多過去不曾留意到的文壇風光。為此,我願意將此書推薦給對文學感興趣的讀者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