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閱讀的藝術> 詩教重在養成詩心

詩教重在養成詩心

2024-10-04 06:06:23 作者: 聶震寧

  有人指責我國古代的詩教傳統中斷了,有人並不完全同意這個說法,論據之一是現行的中小學課本的詩歌特別是古典詩歌篇幅已經不少,論據之二則是當今不少年輕人也有吟哦古今詩詞名句的愛好,譬如「春眠不覺曉」「清明時節雨紛紛」「煙花三月下揚州」,或者「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可見詩興仍在。詩歌入教材,說明詩教傳統有所延續;青年詠詩,這也是詩教的成果。這些固然都是事實。然而,詩教並不止於讀詩、學詩、吟詩。前面所舉例證,並不足以證明詩教的存在。

  古人所強調的詩教,其內涵並不止於詩。詩教者,乃是以文化立國、以道德倫理立宗祠,以詩教續文脈,以「思無邪」的詩歌教化社會,即《詩大序》所說:「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莫近於詩。」這是對詩教的最高期許。具體一些的詩教,即為孔子說的詩可以「興」「觀」「群」「怨」,就是詩歌可以涵養性情,增長見識,溝通人際,宣洩情緒。這些說的是詩歌直接的教育作用、認識作用、社會作用以及審美作用。中國古代,詩歌乃是最為主流的文學藝術載體,提倡詩教,從一定意義上,就是要求文學藝術直接服務於管理國家、提振精神、教育大眾。現代社會,各種文化載體和傳播手段多多,所謂之詩教,很容易蛻變到一些表皮的做法,譬如以「常含淚水」來表達「愛得深沉」,成為一種表達方式的學習。

  儘管如此,詩教也還是不錯的。吟哦詩句總比粗口連篇要好過千百倍。古話說「錦心繡口」,錦心如何不好辨認,繡口至少讓人們愉悅和諧。所以,我們還是主張青少年的教育要發揚詩教傳統,全社會也都要重視詩教,在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時,要有意識地向廣大讀者推薦好詩。

  好詩千年不朽。詩教自有其他許多方式的教育所不及之處,正因為如此,林語堂先生才說過這樣的意思: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在國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准宗教的角色。說得真是很符合國人的精神生活狀態。宗教總要成為人們的生活信條才算得上信仰。中國人就常常把好詩歌當成生活信條。唐詩宋詞,許多中國人從四五歲開始張口就來。長輩拿一二詩句吟誦,晚輩就知道行止進退。在中國,有哪一種知識能有詩歌這樣的效果呢?當然沒有。

  詩教內容有表里深淺之分。所謂詩教的表層,主要是指詩歌的表達方式。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大體指的就是表達方式。中國古典詩歌中運用的大量意象、暗喻、典故、音韻等,都屬於表達方式,這是詩歌有異於其他語言藝術形式最獨特的地方。儘管古往今來的詩評家們並不主張學詩者過多耽於這些屬於詩歌表達技巧一類的東西,然而,倘若對詩歌這些表達技巧一無所知或知之不多,則也不足以學詩解詩。而且也就可能「無以言」或「言之無文」。就拿中國古典詩歌最為看重的意象來說,稍微讀過一些古詩的人隨意就能舉出其中許多意象來: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明月天山、大江東去、白日放歌、中秋寄懷、煙花三月、春雨杏花、無邊落木、馬踏山徑、春風得意、紅肥綠瘦、雨打梨花、山寺桃花、紅杏出牆、對酒當歌、舉杯邀月……古詩意象可謂不勝枚舉。數千年來,這些詩歌意象長存於世,一經吟詠,便令許多人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數千年來的詩歌里,還有數不勝數的詩本事、詩典和暗喻,還有構造多樣的流暢和美的韻律與婉轉和諧的聲調,直至現代,都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言的表現力,深深融入漢語言的寫作語料庫中。在語義混亂、語詞粗鄙、文字粗俗、文氣呆板的當今時代,有志於保持漢語言優雅與純潔的人們,即便從這些優雅精緻的詩歌語言中汲取一點營養,也將受益匪淺。

  詩教絕不能止於語言文字的表達。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古典詩歌的分量不可謂不重,然而,由於所謂標準化的考試,把生動活潑的詩情和豐富微妙的詩意弄成了刻板的標準答案,似乎很少能激發青年學子們應有的青春詩情。也就是說,詩教不把對詩歌的感悟放在核心位置,詩教便不能算成功。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人間詞話》一書的開篇詞即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境界在詩歌里最為重要,故而需要讀詩的人用心去體會感悟。

  倘要體會感悟得到好詩的境界,則要讀詩的人有一份詩心。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所謂詩心者,詩人的心靈也,也是一首好詩里不可缺少的靈性。正如《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所說:「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作詩的人需要詩心,讀詩的人也不可缺少詩心。有了一份詩心,讀詩往往不會滿足於詩歌的隻言片語,而會努力見到詩的意境和情感,得到精神的啟悟;有了一份詩心,看世道往往不會流於俗套,而會力求有超拔的發現和想像,秉持高蹈的人生態度。因而詩教重在培育詩心。這是詩教的務本之道,是詩教成為不可替代的教育方法的根本原因。

  多年前看過一部美國電影《死亡詩社》,頗受啟發。這部電影1990年獲得若干奧斯卡獎項提名,特別是獲得了最佳原創編劇獎。影片主要內容是,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常青藤之類的名校。新學期文學老師約翰·基廷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的嚴肅刻板的教育方法。他帶領學生們朗讀梭羅、惠特曼、莎士比亞、拜倫的詩歌,帶領他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他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學生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地追問人生的路途,成立詩社,名曰「死亡詩社」,學生們詩心澎湃。結尾自然是這位特立獨行的老師不見容於體制,終被校方趕走,但是學生們卻在詩歌的指引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與生命的意義。這部電影所秉持的理念無疑就是詩教的理念,而這詩教的理念基本上與詩歌的表達方式無關,強調的正是有關生命意義、人生理想、心靈成長的詩教,是激發詩心的詩教。

  可見,詩教絕不止於教人以言、教人作詩。詩教要重在詩心的養成。尤其是當一個人身處物慾橫流、價值雜亂、精神失落的環境,要保持一顆健康、脫俗的心靈,最好的辦法之一便是閱讀那些蘭心蕙質的詩歌。「獨有詩心在,時時一自哦。」(宋·王令)在優雅的、美麗的、沉鬱的、高格的詩歌閱讀中,漸漸養成一顆詩心,從而感覺到真、善、美的可貴,發現假、惡、丑的可恥,心靈將遠離低級趣味,情懷將始終朝向高尚,如此這般,才有可能真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

  《巨人傳》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