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閱讀與快生活
2024-10-04 06:05:15
作者: 聶震寧
今天我是第一次承認,自己是一個讀書比較慢的人。據說這是心智發育和閱讀能力不強的表現。這也沒有辦法,從小時候起,我就讀得比較慢。隻有在某些特別的情形下我才會讀得比較快一些,譬如,借讀的書被限定了很短的歸還時間,在書店或圖書館選書隻能快速瀏覽,再就是當期刊編輯初選稿件時,有許多稿件隻能被瀏覽,還有就是對不值得讀的書,快速翻下去了事。除這些之外,隻要是正經讀書,我總是比較慢。想起人人稱頌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之類的讀書人,我就自慚不已。
現在國際讀書界有一派人正在用力鼓動掀起一個慢閱讀運動。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托馬斯教授早幾年提出了「慢閱讀」概念。他主張細細閱讀一本好書,反對一目十行。他嚴厲批評學校鼓勵學生開展閱讀速度和閱讀數量的競賽,認為這是對閱讀價值的破壞。他還在課堂上開展慢閱讀教學。他鼓勵學生回到傳統閱讀中去——大聲誦讀甚至背誦,要求學生「琢磨」和「品味」文字。前不久,加拿大的約翰·米德馬還以《慢閱讀》為名出版了一本專著,力挺慢閱讀。書中展開慢閱讀價值分析,繼而把慢閱讀引申到作者與讀者乃至與社會的關係上來看待。
《烏鴉:艾倫·坡詩選》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國內讀書界、出版界近來也出現了慢閱讀的呼籲和行動。一個時期以來,從學校到社會各界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我看就是一種慢閱讀的實踐。因為誦讀必慢,幾乎所有的慢閱讀提倡者都試圖通過誦讀來放慢閱讀的速度。光明日報出版社去年出版了一本童書,書名就叫《慢閱讀·最想讀的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提倡慢讀經典,慢閱讀要從娃娃抓起。
作家們肯定都希望讀者慢閱讀。早在北宋時期,雕版印刷術濫觴時期,蘇東坡大學士就曾極力反對直接讀雕版書,他堅持讀抄本。蘇大學士的主張當然可笑,但其中慢閱讀的主張也有其合理之處。1623年,《莎士比亞戲劇集》首次出版,便鼓勵讀者「反反覆覆多看幾遍」。1887年,尼采稱自己是「慢閱讀的老師」。林語堂則更是慢生活包括慢閱讀的導師,他的《生活的藝術》堪稱這方面的經典。他說:「閱讀分兩種,一種是公事上的必要,另一種則是奢侈的享受。第二種才給人幾分怡然自得的樂趣。仿佛漫步林中,而不是走向市場。由此而帶回家來的,不是一大堆罐頭,而是開朗的容顏,滿胸的清氣。」米蘭·昆德拉也專門論過緩慢生活,書名叫《緩慢》。他開宗明義寫道:「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古時候閒逛的人都去了哪裡?民歌小調中遊手好閒的英雄,這些漫遊各地磨坊的流浪漢去了哪裡?他們隨著鄉間小道、草原、林地空間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賈平凹前不久出版我認為迄今為止他最好的長篇小說《古爐》後,對記者說,他希望讀者慢一點讀《古爐》,不能像看電視劇那樣快,否則他會很傷心。平凹說過很多感動人的話,我聽了這句話被感動了。
其實,讀者才是閱讀的主體,更需要認真對待慢閱讀的主張。托馬斯教授告訴學生,慢閱讀能喚回閱讀的愉悅,從高品質的文字中找到樂趣和意義。他發現已經習慣在網上快速瀏覽網頁的學生,再次讀紙質書竟出現了注意力很難集中的閱讀障礙,他感嘆道:「我想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在一目十行中失去了多少。」顯然,為了不損失或少損失美好的東西,我們的閱讀需要慢下來。閱讀如看風景,如嘗美食,如山居品茗,如林中散步,匆匆忙忙有何好處?跑馬看花一般地泛讀,「一日看盡長安花」,倘若不是春風得意又有何好處?這裡說的是休閒型閱讀。至於學習型閱讀、專業型閱讀,則更不用說了,要有所得,非細嚼慢咽不可。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現在我們要問,人們的閱讀怎麼就越來越快起來了呢?這個問題幾乎都要變成哈姆雷特式的追問了。本來閱讀乃個人之事,能快則快,願慢則慢,全看個人心智、秉性、能力特點,以及與所讀之書的關係,本無所謂好壞,更無對錯。不過,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關乎民族社會精神文化狀態,則值得注意和研究。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說到閱讀,許多人常常在第一時間要追問出版界。「書出得太多太快」,這是普遍的埋怨。「書出得太粗太爛」,這是常見的責難。「書出得太容易,如今是人都要出一本書」,這是聽了讓人都笑不起來的笑話。出版界也經常發布類似多少小時快速編輯出版一本書的神話故事,還真配合了這些埋怨。除非特殊需要,否則蘿蔔快了大體是洗不乾淨泥巴的。近日發布的《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宣布,2011年全國共出版圖書37萬種,較2010年增加4.1萬種,增長12.5%。要知道,2002年還隻是10萬種多一點。大體是坐實了「書出得太多太快」的埋怨。但是,緊接著就要有一個數字的說明,即重版重印圖書16.6萬種,較2010年增加2.3萬種,增長16.2%。有越來越多的書得到重版重印,說明書出版後通過讀者和市場的檢驗,還有再印的價值。再說句公道話,出版界書出得再如何多、快、粗、爛,讀者也還是可以不讀、少讀和慢讀的。書讀得慢與不慢,似乎不能直接怪罪到出版界來。
說到底,快閱讀、快出版還是與快生活有關。試問,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市場網絡化、信息爆炸、知識爆炸以至於人口爆炸,世界變得平坦,快魚要吃慢魚,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哪裡還容得下慢閱讀、慢出版乃至一切應當慢下來的事情!
於是,慢生活的主張應運而生。國際上有了慢城評比活動。江蘇高淳的慢城建設正引起廣泛興趣。我想,慢城應當有慢閱讀的倡導。慢城有出版社,應當要求出版人把書做得慢一點,精細一點,優雅一點。慢城的作家也要寫得慢一點,從而寫得好一點。由此想到,當今時代,慢城也好,快城也好,都需要認真琢磨一下關於慢的科學理念。又快又好固然好,可一旦好不起來則寧可慢一點下來,總之以好為要。至少閱讀和出版應當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