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
2024-10-04 06:04:44
作者: 聶震寧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一出自北宋大學士蘇軾筆下的詩句,傳誦至今九百餘年不衰。蘇軾的《和董傳留別》一詩:「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此詩語多轉折,用典甚多,有宋詩的說理過多之嫌,然而全詩富含人生歷練,洞察人生悖論,引人思索,依然流傳頗廣。
全詩最佳是開首二句,大意是:雖然粗絲束髮,粗布裹身,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可倘若有詩書在胸,氣質依然不凡。這對於尚未得志的文人,最具撫慰心靈、提振信心的作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遂成千古名句。
近年來「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的引用率看漲。教師講課引用,領導作報告也引用,讀書人大都喜歡引用。大約是社會追名逐利、浮華奢靡風氣過重,高雅清醒的人士需要借用此典自警、自省、自勵。還有便是社會各界讀書熱氣上升,全民閱讀活動漸次開展,人們以此詩句鼓動、號召和互勉。
不過,人們用此名句鼓勵人們努力讀書學習,卻似乎有些誤用或者曲解。曾有人著文指出,句中「詩書」一詞即為學問,大意是指一個人有了學問,其氣質自然提升。其實在古人那裡,詩書不僅是學問,也包含文學修養特別是詩詞歌賦修養的內容,說到底,乃是概指所有的文化修養。詩詞歌賦修養則是全部文化修養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和基礎,是有關心靈、品質、氣質、感情的修養,故而才有孔子名言:「不學詩,無以言。」然而當今世人多以為學問最是重要,追求的是中考高考碩士博士步步登攀,至於文學修養之事特別是詩詞歌賦修養,倘若與考試無關,則往往被忽略不計。倘若與考試相關,則隻問標準答案對錯,大體是不問賞析的自由與獨創,如此一來,也就與詩詞歌賦修養的本義基本無關。葉嘉瑩教授曾經如此看待詩歌,她說:「我之喜愛和研讀古典詩詞,本不出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此話道出了詩歌修養的真諦。
詩歌的境況每下愈況久矣!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在文學界、出版界,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說是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頗為令人啼笑皆非。甚而,即便如此,寫詩的人還有越來越少的趨勢。前不久在《中國藝術報》上讀到一篇文章,題目就是《畫家越來越多,詩人越來越少》,多有為詩歌哀輓之意。其實,真正的畫家和詩人都應當是高雅之士,無非當今繪事極受商賈追捧,而詩歌卻不受待見,不免令詩人們不忿。總之,這種種說法和現象透露出社會對詩歌普遍的輕慢態度。
中國本來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極為熱愛詩歌的民族。從《詩經》到楚辭,從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詩脈綿延不斷。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柳永……詩人群星燦爛。從孔子刪詩到唐代以詩取士,到歷朝歷代均有詩人為官稱相,再到今人編就的《全唐詩》《全宋詩》《全宋詞》《全元散曲》《全清詞》等,足以看出歷朝歷代對詩歌創作的高度重視。林語堂先生說得有趣,他說古代「所有的中國學者都是詩人,或者裝出一副詩人的模樣,而且一個學者的選集中有一半內容是詩歌。自唐朝以來,中國科舉考試在測驗重要的文學能力時,總是包括詩歌創作在內。甚至家有才女正待出閣的父母,有時是才女本人,在擇婿時也要求對方能夠寫一手好詩。階下囚經常因為能夠寫幾首好詩而為掌握他生殺大權的人所賞識,並且重新獲得自由或受到特殊禮遇。詩歌被視為最高的文學成就,被當作測試一個人文學技能的最為可信、最為便捷的方法」。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得嚴肅,他有一篇文章《讀詩》說道:不懂文學,不通文學,那總是一大缺憾。這一缺憾,似乎比不懂歷史,不懂哲學還更大。詩歌被認為是文學中最為高雅的藝術,是文學的皇冠,這是中外文學中幾乎一緻的看法。在中國文學中,詩歌的地位甚至不是「高雅」一詞可以評價到位的。林語堂先生認為:應該把詩歌稱作「中國人的宗教」。
林語堂先生對於中國詩歌的評價絕非妄言。在世界文學的大格局中,最早也最為明確提出「詩教」的國家就是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詩教的概念就已經提出。《禮記·經解第二十六》有記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所謂詩教,望文生義,即詩以教化,詩以育人,以詩滋潤心靈,以詩釀就社會風化。誠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他還認為,詩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這些都是詩可以教化社會人心的重要論述。詩教在盛唐達到高峰,以詩取士的政策出現,當時的高考指揮棒自然帶來了詩歌的創作、傳播和欣賞的大發展大繁榮。詩教,乃是中國傳統教育對於人類教育事業的重要貢獻之一。
曾幾何時,幾近於宗教地位的詩歌竟如此不受待見。
詩歌的式微,首先責任在於宋明理學勃興。「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自然難以與張揚人性的詩歌在廟堂上共存。及至明清兩代,八股取士,高考指揮棒哪裡容得下詩歌之神自由發揮。進入當今市場化時代,社會風氣大變,時間成了金錢,效率成為生命,哪裡還顧得上踱著方步的詩歌。詩歌進一步遭到冷落實在是勢所必然。好在高考指揮棒總還要對民族文化遺產有所反映,這才使得中小學語文課本不曾放棄若幹古代經典詩歌。然而,因為考題的標準化要求,又使得有關心靈與品質的詩歌學習變成了一道道令人生疑的選擇題,害得可憐的學子們但求早早結束考試,哪裡還去回味吟誦詩歌的快感。至於在社會傳播和閱讀中,詩歌總在一個不尷不尬的地方。社會上,不讀詩是普遍的,詩集賣不掉更是普遍的。詩歌本應該首先屬於青年,可是,社會上年輕人不愛詩不讀詩卻甚為普遍。許多人不是忙於生計便是忙於圖謀事業發展,稍有閒暇就是急速翻閱「職場謀略」一類書籍,或者在網絡上、微博中遊蕩,早就失去踱著方步吟哦詩歌的雅興,更少有直抒胸臆、言志抒情的詩歌創作。這是最為讓人可惜的。可以說,對詩歌這一有關心靈和品質的藝術的輕視乃至蔑視,暴露出社會文化中勢利、粗陋甚至鄙俗的一面。
然而,詩歌的國度總歸在延續不斷,盛衰隻是過程。詩教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因而,數千年來,以詩取士也好,不以詩取士也罷,詩歌始終伴隨中華民族前行。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社會每有重大變革,總有言志抒情的詩歌熱潮相應興起。清末的詩界革命,五四時期的新詩運動,抗戰時期的抗戰詩歌唱響,四五運動的詩歌狂飆,以及新時期初期詩歌創新探索的實踐,詩神從來就不曾離開過中華民族。
在文化建設的討論中,讓社會各界普遍感到最為重要的任務是國民素質的提高。許多政協委員認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有效途徑,與傳統詩教可謂一脈相承。如今全民閱讀正在蔚成風氣,全國已有400多個城市開展了讀書月、讀書周、讀書日一類活動,許多機構和媒體在不斷推薦供全民閱讀的好書。美中不足的是,在向社會大眾推薦的許多好書中卻鮮有詩歌,更難得見到今人新作的詩集,還是不免令人有些遺憾。希望有關方面有意識地加強對詩歌的關心。一個人喜不喜歡詩歌,也許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可是,一個國家,一個號稱「詩的國度」的國家的全民閱讀不重視詩歌,則事關國家文化大局。作為一個人,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想必更應當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