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間
2024-10-04 06:04:41
作者: 聶震寧
現在談閱讀很熱,可是有朋友見面時發表感慨:讀書是好,但時間不夠用,連拿起一部長篇小說的決心都難得下。
時間,永遠是讀書的重要條件或者障礙。正如馬克思所說:「時間是發展的空間。」
現如今,好像到處都在抱怨時間不夠用。成年人為謀生、為事業匆匆忙忙,未成年人為上學、為升學慌慌張張,於是人們對於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方式、急促的生活節奏充滿抱怨,認為是人口爆炸、就業困難、住房緊張、信息爆炸、資源枯竭、金融危機,如此等等,使得現代人失去了讀書的時間。
於是人們就嚮往古代文人那種自由自在讀書的情狀。其實,古人讀書治學一樣也會遇到時間問題。晉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勤奮是古今聞名的,許多人讀過他臨池練字以緻水池成墨池的典故,而他經常利用飯前飯後時間來練筆的故事,大概知道的人並不多。東漢末年學者董遇「學以三餘」的典故也流傳至今。董遇少時家貧,父母雙亡,與兄長靠采野穀物為生,就這樣還隨身攜帶書籍,勞作間隙讀誦詩文。董遇成名後,不少年輕人前往拜師。他指著一些典籍說:「必當先讀百遍。」年輕人就說沒時間。董遇便道出自己的時間觀來:「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抓住「三餘」時間讀書治學,成就了這位給皇帝授課的著名學者。
《吹牛大王歷險記》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這些前人惜時苦讀勤學的典故還算是比較優雅的,遠沒有「懸樑刺股」一類那麼奮不顧身。社會提倡全民閱讀並沒有想過要誰懸樑刺股。全民閱讀應當主張全民閱讀快樂。然而,即便是快樂式閱讀,倘若沒有把握好時間,也是沒有辦法去讀的。正如魯迅所說的:時間是擠出來的。
據國民閱讀調查權威機構公布的數據,2011年中國人均圖書閱讀量是4.3本,韓國是10本,俄羅斯超過20本,以色列最多,超過60本。也就是說,中國人讀書量還不及以色列人的十分之一。人們常說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何至於中國人就如此沒有時間讀書?莫非中國人生活的壓力、時間之促迫到了找不到時間讀書,其難度遠遠超過以色列及其他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國家的程度?
說白了,哪裡有興趣,哪裡就有時間。對看電視有興趣的人,過去可以一直看到屏幕蹦出「再見」,現在則可以不停地換台到睡著。對麻將有興趣的人,幾個人可以夜以繼日去搓它,時間便在這搓麻聲中大把流逝。對上網感興趣、對微博有興趣的人,不僅從此不看書,甚至連博客都不看了。於是國民閱讀調查部門無奈中乾脆把上網、手機微博也算上國民閱讀率的主要數據,用這種新型閱讀來證明閱讀率不降反升。對於這樣不加分析區別的統計我一直是保留意見的。我堅持認為,倘若人人都以如此閱讀為快樂、為正常、為主流、為希望,國人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則大有朝著道聽途說、雞零狗碎、簡陋淺俗方向加速發展的危險。
要保持好自己的讀書時間,確實有些不易。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裏,到處都能聽到時間不夠用的抱怨。竊以為,能不能保持好讀書的時間,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愛好讀書。曾國藩有一段關於讀書的議論值得玩味。他在緻兄弟的家書裏寫道:「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我們所討論的讀書雖然算不上那種「發憤自立」的讀書,充其量隻是個人心性趣味修養的閱讀,然而,道理卻是一緻的。志趣是一個人學習、閱讀的原動力,隻要讀書成為我們的愛好,那麼,讀書的時間總是找得到的。
在一個和諧社會裡,閱讀是非常個人化的選擇。生活中,要做什麼一般就有做什麼的理由,就看你想要什麼。正如有人說的,前進,有一百個理由,後退,也有一百個理由,就看你到底要前進還是後退。讀書何嘗不是如此?沒有時間隻是不想讀書的藉口之一。
早年間,在農村當插隊知識青年,書讀與不讀完全看個人。那時候,勞動再累,肚子再餓,隻要拿到好看的書,還是要去讀。讀著讀著,不想放下,就可能藉口病了逃工在家接著讀書。其間有一陣子公社查手抄本,我們還千方百計去跟人藉手抄本,偷偷摸摸地讀。
後來我到了文化機構工作,工作以寫作為主,寫作起來昏天黑地,閒下來讀書,讀起書來也昏天黑地。自從20年前做了出版機構的負責人,也就沒有了昏天黑地讀書的自由了,因為正常情況下每天得上班。雖然閱讀的總量不曾減少,但大緻分屬於兩種性質。一種是為了編輯出版工作研讀、審讀,以及瀏覽圖書或者書稿;另一種則是原先為了個人愛好進行的閱讀。如此一來,讀書時間也要有所分配。前一種閱讀主要放在工作時間裡進行,後一種閱讀則隻能見縫插針。
我個人的讀書時間主要在清晨。清晨讀書,實在妙處多多。在新的一天開始的時候,晨曦初露,空氣清新,周遭靜謐,身心輕捷,頭腦清醒,讀幾頁好書,感受一份高尚的情感,認識一點生活的道理,享受一段淳樸的語言,與古人、哲人、賢達之人在書中相遇,為書中一個小小的幽默發一點微笑,為一個新的驚奇發現輕輕慨嘆,為一個新的領悟而得意,人生中寵辱暫忘……實在是一個好日子的開始。
正因為清晨讀書有如許妙處,所以我喜歡晨讀。既然喜歡晨讀,則比較注意選擇適合晨讀的書。首先要讀自己喜愛的好書。文史讀物、人物傳記、長篇小說,甚至一二短篇小說,三四美文,皆是我之所愛。有時也會迫於無奈,閱讀那種因急用而必須先讀的書,有些還是自己不喜歡的書,這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但隻要得空,我還是要讀自己喜歡的書,因為晨讀將影響全天生活工作的質量。清晨如能以清純的心境讀書,是人生快樂的事情;而清晨如能以清純的心境讀到上品之書,則人生的這一快樂便有了更大的保證。
說起讀書的時間,忽然想起了中央電視台曾經有過的《讀書時間》節目。
記得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央視一套曾有《讀書時間》節目在晚間播出。節目開宗明義就是為讀者尋好書,為好書找讀者,在寫書人、出書人、賣書人與讀書人、藏書人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費孝通、王元化、金庸、聶華苓、餘光中、席慕蓉等許多海內外大家,應邀相繼到節目中與主持人交談,與嘉賓、觀眾交流。節目還安排著名演員、播音員朗誦圖書片段,又有外景拍攝、趣味解說、情景再現,看得出來,製作人既想保持文化品位,又在挖空心思貼近生活,希望讀者讀有所得。可是,因為收視率問題,2001年7月節目被轉入央視十套科教頻道。再後來,大約是2004年,央視的收視率末位淘汰制度終於終結了《讀書時間》。《南方周末》報還專門就此有過題為《「讀書」沒有「時間」》的批評性報導。
作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國家電視台都不能給全國讀者留一個讀書時間,有時還在新聞或專題節目中熱情提倡全民閱讀,豈不是有點兒南轅北轍嗎?儘管收視率不行,那就少賺一點,把這個節目當成公益性宣傳節目,讓全社會讀書的人有一個公眾讀書交流的時間,讓人們以讀書為榮,讓不讀書或者很少讀書的人偶然間也受到一些正面的影響,產生讀書興趣,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現在央視又有了讀書節目,名曰《子午書簡》,雖然不在晚間檔更不在黃金時間,節目也嫌有點簡單,終歸聊勝於無吧。可我一直喜歡的還是原先那個《讀書時間》。
《失樂園》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