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藝術發生學的哲學原理
2024-10-04 06:02:55
作者: 鄧曉芒;易中天
當我們沿著中西美學思想嬗變的軌跡,走過兩千多年的漫長曆程,來到歷史的交匯點上時,一種歷史的滄桑之感不禁油然而生。透過那表面的喧囂,我們聽出一種無邊的沉寂,一種期待。正如奧古斯丁所慨嘆的:「人真是一個無底的深淵!」我們想像得出司芬克斯的微笑仍然是那麼神秘莫測,讓人惶惑,使人戰慄。是向它挑戰的時候了嗎?新發出的戰叫是否會像舊的一樣,絲毫也改變不了獅身人面像那漠然千古的容顏呢?
這一切都有可能。然而冥冥中總有那麼一個聲音,如同蘇格拉底的「靈異」一樣,在召喚我們前往。也許,從古至今,人們都在受到這一聲音的感召和誘惑,並相信光明就在前頭,無數次覆滅的命運都不能阻止人們作新的努力。這正是人類無論如何也要追求和把握自身本質的一個歷史體現,也正是人的本質的一個歷史體現。難道我們應當聽從西方當代美學取消主義的「明智的告誡」,因為過於理智而自覺地去遮擋住理智的光明嗎?難道我們的「返璞歸真」,僅僅是為了退回到中國古代美學的原始的樸素性嗎?在今天,中國當代美學已有可能站在更高的歷史角度,俯瞰中西美學思想各自發展的道路,把這兩條總是背道而馳的線索擰成一股優美的螺旋線,而從「二律背反」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實際上,中西美學發展的軌跡本身已暗示了這樣一條出路。如我們所看到的,西方從「自然」(客觀對象)中經「神」(客觀精神)走向「人」(審美主體),中國從人倫(社會關係)中經形式(藝術作品)走向心靈(審美體驗),其共同趨勢都是從客體轉向主體,從外在規定轉向內在根據。中西美學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從不同的方向來到了真理的大門口,這就是對人和人的感性的心理學的理解。一切以客觀物態化形式出現的「美」都只不過是現象,都只有在審美主體得到哲學的闡明之後,才能加以合理的解釋。美的問題歸結為審美心理的問題,審美心理的問題歸結為人的本質問題,那麼,人的本質又歸結為什麼呢?
馬克思把「實踐」看作人的本質力量的打開了的書卷,看作感性的人的心理學,這一實踐論觀點給了我們打開真理之門的鑰匙。我們相信,實踐美學的建立將解決中西美學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把它們兩千年來所創造的優秀成果作為被揚棄的環節包含於自身之中。美學的實踐論觀點在西方有自康德以來人本主義美學的思想淵源,有馬克思主義的範疇、概念作為嚴密的理論形式,如果能與中國古代重情感、重體驗的美學傳統結合起來,將有可能造就出一種「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這就是本書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
實踐論美學以人的實踐為藝術和審美的一般原理的邏輯起點,而這首先意味著,它將以人的生產勞動作為藝術和審美的最初表現的歷史起點。實踐論美學是實踐論人學的一部分,它必須以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這一原理作為一切審美心理學和美的哲學的前提;但這種藝術起源論又絕不僅僅是一個考古學、人種學、人類文化學或心理學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哲學問題;它所要探討的不僅僅是人類生產勞動如何產生出藝術和審美,而且是人類生產勞動為什麼必然產生出藝術和美。在這種探索中,既不能把藝術與生產勞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又不能將它與生產勞動等同起來,而是要將它從生產勞動的實踐原則中邏輯地引申出來。物質生產活動只是研究藝術起源問題的一個出發點。從這個出發點開始,人們不能僅僅停留於對原始時代經濟狀況及其對原始藝術的一般影響的描述上,而必須從發生學的角度去打開人的感性的心理學和整個人的本質力量的巨大書卷,並從哲學的高度去揭示人類審美這一精神能力的必然發生和合規律的發展的歷程。這正是馬克思在其以「經濟學—哲學」為內容的手稿中所顯示出來的一條思路。沿著這條思路,我們恰好可以把握住那淹沒在大量有關藝術起源的考古學、人種學、心理學和人類文化學資料之中的本質的歷史,為系統的藝術哲學和美學奠定一個科學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