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 三 實踐美學觀的誕生——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對美學的偉大變革

三 實踐美學觀的誕生——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對美學的偉大變革

2024-10-04 06:01:24 作者: 鄧曉芒;易中天

  從黑格爾到馬克思,西方思想發展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飛躍。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創立,給科學地解決人的本質的司芬克斯之謎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西方人的哲學自我意識終於從思辨之夢中醒來,發現自己並不要到彼岸世界的天堂去尋找自己的本質,而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創造著這個本質。考察現實的人類生命活動及其歷史發展才是確立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規定的唯一途徑。馬克思從青年黑格爾派轉向歷史唯物主義的第一步正是從這裡跨出去的,人們在這裡找到了對康德、席勒、黑格爾、費爾巴哈在人的問題上的理論困惑的回答。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正是他將哲學(人本主義哲學)和現實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結合起來考察,或者說,從人的現實生活中尋找人的本質的哲學解答這一思想動向的明確體現。他成功地證明:勞動及在勞動中實現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是人的現實本質;人的本質是建立在社會性物質生產勞動之上並包含於其中的真、善、美的自由主體;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對象的人化是理解一切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密鑰;而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本質的異化(首先是勞動的自我異化)則是妨礙人們理解、把握和實現自身本質的最大障礙。

  馬克思對人學司芬克斯之謎的解決,邏輯上也包含著對美學司芬克斯之謎的解決。如我們所指出過的,這兩個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問題。一種實踐論的人學必然會為實踐論美學提供理論前提。正是從人類實踐活動中,從現實的人類生產及其歷史發展中,可以引出美和藝術的本質規定,而這一規定又恰好是對人的本質性理解的不可分割的一環,正是它使人的概念不至於脫離人的現實的感受性而異化為抽象的神或理性。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時總是涉及大量美學問題,這正說明在他看來,只有一種美的生活才是真正人的生活,凡是限制和扼殺藝術發展的社會就是不人道的社會。歷史唯物主義必然包含著自身的美學使命。

  儘管馬克思、恩格斯畢生沒有來得及建立一個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美學體系,但他們已經給這樣一個體系提供了一切最關鍵的要點。況且,對於理論的生命來說,重要的不是冥思苦想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究竟想過些什麼,而是依據這些要點去作創造性的開拓。本書最後一章將有機會進行這一方面的嘗試。在這裡,我們只想指出一點:在我們看來,一種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美學體系固然可以從純理論的研究中邏輯地推演出來,但如果脫離了人類審美經驗、美感和藝術實踐,那只會是又一個冷冰冰的、陌生而異化的理念王國。而如果要將人類現實的審美活動作為新美學體系的「感性學」背景,最便捷的方法莫過於從中國美學思想的形成和積澱中去做一個深入的挖掘。與西方美學往往跳過感性的審美經驗而直接上升到理性和哲學思辨不同,中國傳統美學倒是更加重感受、重情感、重體驗。在這裡,理論與實際審美經驗的水乳交融固然使理論本身缺乏理論氣息,但也保留了千百年來人類審美經驗極寶貴的感性資料。我們今天已很難想像當年希臘人在欣賞雕刻和建築時的直接心情,但卻可以不費力地從中國人歷代討論詩畫的文章中體驗古人的審美心境,這大大地豐富了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也是我們建立新美學不能撇開不談的一個重要依據。

  因此,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看,我們的先人兩千餘年來所走過的美學思想的漫長道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