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文的曙光
2024-10-04 06:00:12
作者: 鄧曉芒;易中天
當我們在人類文明史的範圍,追溯中、西文化的意識形態起點時,我們就不得不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來加以比較:西方意識形態的淵源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奴隸制社會,是一種奴隸制文化;中國則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中,奠定了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基石。這裡很難談得上有什麼可比性。然而,如果我們從中、西文化在發展、運動中的具體性質出發,去把握其中某些一貫到底的思想內核,去探討這兩種思想內核的動態特點,我們的比較就能擺脫表面的類比,而揭示其中某些隱藏的規律性。
那麼,什麼是中西文化的思想內核呢?如果我們承認上一節的說法,將中國文化的背景概括為「通過人與人的關係來實現人與物的關係」,而西方則是「通過人與物的關係來實現人與人的關係」,那麼從中必然可以推論出: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根基則是藉助於物(商品)的介入而打破群體意識所建立起來的「個體意識」。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人文主義是群體的人文主義(人倫主義),西方由文藝復興所重申的古希臘人文主義是個體的人文主義(自由主義)。這兩道人文的曙光可能包含著人類精神活動的一切基本色調,但直到一百年前,它們還是各自以自己黃色或藍色的光輝照耀著自己那半個世界,並以為這就是大自然的天光。在今天,它們仍然是相互干擾的多,相互融合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