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批判主義> 三、愛人類的方式:批判

三、愛人類的方式:批判

2024-10-04 05:54:51 作者: 鄧曉芒

  通常人們認為,愛人類只有一片溫情、甘為孺子牛這一種形式。其實還有另一種方式,即尼采的方式。尼采拒絕同情和憐憫,而要教人類以「超人」,亦即對人類抽鞭子,這是他愛人類的方式。可見愛人類的方式要看是怎樣的對象而定。如果說蘇格拉底是雅典國家的「牛虻」,那麼魯迅就是中國的「牛虻」。許多人抱怨魯迅太尖刻、太偏激,對什麼人都無情攻擊,有怪癖。這正說明這些人的懶惰和麻木,他們正是合適的抨擊對象。魯迅的似乎不分青紅皂白的攻擊絕非泄私憤,而是要這些人站起來,要他們自我反省,成為有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人。他自己在對自己的深深懺悔中揭示了整個民族普遍的病根,見到那些不知懺悔的人(他的論敵),就忍不住要刺他一下,使他自覺,要他一起來打破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欺,這幾乎成了魯迅一項欲罷不能的使命。所以他後期的雜文熱衷於打筆戰,為一些速朽的事投入不相稱的精力,耗盡了自己的生命,得罪了不少人。他在死之前還聲明:「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死》)有些人就此認為他是個心地狹窄的人,殊不知這正是他救人(也救己)的方式。他曾講到他的解剖自己,也「就此驅除旁人,到那時還不唾棄我的,即便是梟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這才真是我的朋友」(《寫在〈墳〉後面》)。但可惜並無人做到這一步,人人都是無辜的好人、「造物主的良民」,不是梟蛇鬼怪,即使不唾棄他,至少也感到自己冤枉。無人能反省到魯迅的層次。

  這點最明顯地表現在人們對待《阿Q正傳》的態度上。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批判阿Q也是批判自己,是批判我們大家,希望大家都對自己多多地反省。但許多人一開始疑心是專對自己而來的;後來排除了自己,又疑心是對某某人而來的;最後弄明白了,是批判「國民性」,卻又怪他「以偏概全」,把未莊的一個貧苦農民當作全中國人民的代表;在最好的情況下,人們也把魯迅本人排除在外,然後責備他太刻薄、不厚道。中國人不能接受這種「愛人類」的方式,以為是侮辱,就因為人們總是把自己看得太好,他們絕對想像不出一個人可以像魯迅這樣自己挖苦自己,只能把他的血與淚的懺悔解釋為惡意傷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