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人本身

2024-10-04 05:08:3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精神科學美學的思想主要是由德國現代哲學家、美學家威廉·狄爾泰提出並闡釋的,他的思想對美學的研究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他認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人類歷史等在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上都存在差別,自然物質與人文精神和人類歷史本身的特點就不相同,因此,科學的實證的方法在精神研究方面是不通用的。在自然世界、物質世界中,事物是具有絕對的客觀性和確定性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精確的分析和研究來獲得知識。但是在社會人文領域,在人的精神世界,所包括的大多是情感、想像、意志、價值評判等,它們都因人而異,沒有確定性,無法進行精確的研究和確定。

  從生物學方面看,人是最高級的有生命活動的生物,從社會生活方面看,人又是社會的主體,因此,研究生命活動和社會文化發展就轉到了研究「人」身上,活生生的人是精神科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精神科學對人的研究使得人們開始凝視自己、反思自身。

  精神世界與自然世界是不同的,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也不同,那麼如何才能將兩者劃分開呢?什麼方法才算是精神科學的研究方法?晚年的狄爾泰指出,只有當人們用體驗、表達和理解等方式來進行研究和闡釋時,人才成為精神科學的研究對象,這種研究也就屬於精神科學的研究。

  首先強調的是「體驗」。雖然現實物質世界與人的精神世界不同,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物質資料的大量積累,科學研究的思維模式已經滲透到哲學、文學等研究中,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思考。但是,人生並不僅僅有科學就足夠了,人們還要有精神的追求、情感的需要,而正是藝術才能通過給人帶來美感來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狄爾泰認為人生與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對於藝術,人們無法像進行生物或者化學實驗一般去解剖、化驗、測量,然後分析數據,最後得出結論。在藝術研究中,人們只能「體驗」,用心感受藝術作品,感受作者的創作情感等。正因為人們是對藝術進行「體驗」而不是「研究」,所以不同的人體驗到的東西是有差別的,且藝術本身也並沒有確定性的意義,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對藝術進行體驗時,人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觀賞對象中,猶如中國古代文化的「莊周夢蝶」一般,莊周夢到自己變成蝴蝶,夢醒後,竟不知自己是莊周還是蝴蝶。這種狀態就像真正進行藝術體驗時的狀態,那時,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仿佛融為一體,藝術作品就凝聚了欣賞者的精神和生命。

  

  除了體驗,「表達」也是精神科學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表達是將體驗到的東西物化,表現出來。人所體驗到的事物是一種心理的感受,是純主觀的,會發生變化,也不好把握。只有用語言、文字、形狀、畫面,以及其他藝術符號,或者是科學符號等「表達」出來,才能被人們理解和把握。人們對藝術進行體驗,對生命進行體驗,並將體驗到的東西表達出來,而其他人也可以通過這種「表達」來重新體驗藝術背後的意味。

  表達之後就是「理解」。人們通過體驗和表達,將藝術作品的意義表現出來,那麼如何把握其中表現的意義呢?要「理解」。狄爾泰認為「理解」是精神科學的根本方法,只有通過理解,才能體會到藝術表達中所表現的意義。這裡的理解不同於科學研究中的邏輯思維的過程,它是一種進入人類精神生活的過程。沒有理解,表達也就沒有了意義。正是理解的過程使得人對藝術的體驗和表達才具有意義,並且得到延伸和擴展。理解也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一種交流。

  用心去體驗、表達和理解,才能領悟人的精神和生命的實質,這可以說是狄爾泰精神科學美學帶給人們最大的啟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