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長短,長長短
2024-10-04 05:03:2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散曲是古代的一種「藝術歌曲」。雖然旋律、節奏、宮調和曲式等方面和宋代興起的雜劇相近,但不同的是散曲只是一種有器樂伴奏的清唱形式。散曲和雜劇共同組成元曲。
散曲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在進入中原之後,將他們的音樂與中原音樂結合而成的。因此,散曲比「曲子」更具有「胡樂」的風格,更加口語化。
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曲」兩種主要形式。小令又叫「葉兒」,具有詞短字少、曲調結構簡單的特點。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單位,以一個單獨出現的曲牌出現在散曲中。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這首散曲里,「山坡羊」是曲牌名,「潼關懷古」則是散曲的名稱。「套曲」也叫「套數」「散套」或「大令」,是建立在唐宋大曲和宋金諸宮調的基礎上,結構比「小令」更複雜的一種聯合了多個「小令」的大型曲式。例如元代的著名散曲《高祖還鄉》就涉及宮調「般涉調」,其中的「套數」由8個曲牌和尾聲組成。散曲注重格律的規範和語言的靈活度,押韻靈活,更具有口語化的特點。
元代是散曲的繁盛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散曲作家和散曲作品。現今存世的散曲作品有小令3800多首,套數470餘套。散曲作品著名的有:關漢卿的《一株花·不伏老》,王和卿的《醉中天·詠大蝴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等。
散曲既繼承了詞的長短句式和靈活多變的特點,又具備以通俗為導向的口語化和散文的風格特點;在審美取向方面,散曲崇尚明快顯豁、自然酣暢之美,但也並不排斥含蓄蘊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