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火火的民間歌舞
2024-10-04 05:03:2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明清時期的民間歌舞發展繁榮,漢族歌舞自然也不落下風。流行較廣的漢族歌舞主要有秧歌、二人台、花鼓、高蹺、花燈等等。
秧歌也叫「社火」,是一種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集歌、舞、戲為一體的民間歌舞。最早的秧歌來源於農民勞作,主要在春節和元宵節表演,在明清極為流行。按地域的不同,秧歌主要分為東北秧歌、華北秧歌、河南秧歌、高平秧歌、西北秧歌、傘頭秧歌、山西秧歌、湖北秧歌幾種。
二人台又叫「二人班」,流行於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因採用一丑一旦同台演出而得名。早期的二人台只是農民閒暇時一種自娛自樂的表演,情節簡單,角色只有一丑一旦,再配以手帕、摺扇、霸王鞭等道具,伴奏的樂器只有笛子、四胡、揚琴和四塊瓦,有《紅雲》《十段錦》等劇目。清代末年,隨著表演人數的增加,二人台的劇目開始多了起來,逐漸發展成為民間小戲。二人台的曲調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唱腔基本上為專劇專曲,一曲一調,演唱時分為快、中、慢三種節拍。二人台約有120多個傳統劇目,內容多接近生活,如《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蘭州城》等。
花鼓是一種流行於安徽、浙江、湖南、山東、山西等地的民間歌舞。花鼓通常由一男一女進行演出,男執鑼,女背鼓,鑼鼓伴奏,邊歌邊舞。由於地域的差別,花鼓在表演風格上也各有不同,比較著名的花鼓有鳳陽花鼓、蓮香花鼓、翼城花鼓、海安花鼓、湖南花鼓戲、荊州花鼓戲。鳳陽花鼓興起於元代末年,與花鼓燈、鳳陽花鼓戲被稱為「鳳陽三花」,有「鳳陽一絕」的美稱。湖南花鼓戲的曲調多採用山歌、民歌作為素材,歷代湖南花鼓戲藝人根據劇情的需要,運用「一宮多變」的規律創作出了多種曲調。湖南花鼓戲的內容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具有樸實、明快、活潑的藝術特點。
高蹺是一種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流行的漢族民間舞蹈。其表演形式為藝人們腳綁高蹺,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動作雄壯而驚險。關於高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清代廣為流傳,清恩竹樵在其詩作《詠秧歌》中曾這樣寫道:「捷足居然逐隊高,步虛應許快聯曹。笑他立腳無根據,也在人間走一遭。」高蹺最早的扮演角色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等一些通俗人物,隨著進一步發展,逐漸出現了劉備、關羽、唐僧、豬八戒、呂洞賓、何仙姑等小說人物形象,所穿的服裝隨角色的變化而變化。高蹺的伴奏音樂主要是民間的鑼鼓樂隊,以高技巧的動作、生動的表演深受人們的喜愛。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花燈主要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地區,起源於唐代,盛行於明清。其表現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有人物故事和丑旦演唱,另一種是由多人手拉著手,載歌載舞。花燈的音樂大多結構短小,曲調流暢,伴奏樂器主要有二胡、月琴、三弦、笛子和一些打擊樂器。隨著進一步發展,花燈出現芷溪花燈、重慶秀山花燈、泉州花燈、潮州花燈等多個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