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風烈烈
2024-10-04 05:02:5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尤其是西晉滅亡之後,內遷的西方以及北方的少數民族,包括漢族紛紛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民族的融合,波及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而體現在音樂上,則是西域音樂向中原地區的湧入,其中對中原音樂影響比較大的,包括龜茲(qiū cí)樂、天竺樂、高昌樂、西涼樂等等。
龜茲樂,來自西域大國,其鼎盛時期的國土範圍囊括今天新疆的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個市縣。382年,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的手下大將呂光率領七萬重兵討伐龜茲,龜茲國抵抗不住,被占領,龜茲音樂從此傳入中原地區。呂光去世之後,龜茲樂一度在中原地區分散消亡,到了後魏時期,才重新興盛起來。北周周武帝時期,有一個名叫蘇祗婆的龜茲人,跟隨突厥皇后一起到達北周,他善於彈奏胡琵琶,所彈奏的琵琶樂曲中有七聲,即宮聲、南呂聲、角聲、變徵聲、徵聲、羽聲和變宮聲。由此可見,龜茲樂在當時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演奏龜茲樂時用到的樂器種類有很多,主要包括齊鼓、豎箜篌、琵琶、五弦等,流傳較廣的樂曲則包括《七夕相逢》《投壺》《同心髻》等。
天竺樂主要指印度音樂。在古代,天竺是現在的印度以及附近其他一些國家的統稱。根據《隋書·音樂志》中的相關記載:「天竺者……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鈸、貝等九種,為一部、工十二人。」
高昌樂起源於高昌。高昌位於今吐魯番市東45千米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高昌樂由兩個舞者表演。舞者身穿白襖和彩袖,紅色的皮靴,紅色的皮帶,額頭也抹成紅色。配樂的樂器則包括一個臘鼓,一個腰鼓,一個雞婁鼓,一個羯鼓,一個簫,兩個橫笛,兩個篳篥,三五把弦琵琶,兩把琵琶,一個銅角以及一個豎箜篌。「簫」和「腰鼓」都是中原地區的傳統樂器,由此可知,當時,高昌樂與中原地區的音樂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西涼樂是在龜茲樂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西涼位於今甘肅西北部,在古時則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雜居之地。西涼樂中有許多風格獨特的樂舞曲,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神白馬》《燕支行》《慕容可汗》《婆羅門》等,旋律優美動人,《舊唐書·音樂志》中曾評價西涼樂「最為閒雅」。西涼樂所使用的樂器主要是鍾、磬、彈箏、琵琶、五弦、笙、簫、大篳篥、小篳篥、橫笛、腰鼓等,這其中既有傳統的漢族樂器,也有西域樂器。
西域音樂的大量湧入,首先與當時頻繁的戰事有關,中原政權和勢力的每一次出征,都會從他國俘獲大量的樂工和樂器。此外,少數民族居民向中原地區的遷居也是導致西域音樂廣泛湧入中原地區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龐大人群對西域音樂與中原音樂的相互影響與交融起到了明顯的促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