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餘音繞樑
2024-10-04 05:02:4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古琴在兩漢時期發展顯著,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社會上的文人志士,都對古琴有著很深厚的情感。
古琴細膩而含蓄,常被用來獨奏。它的聲音古樸而優雅,而這也正是古琴備受當時文人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文人向來追求一種超脫恬淡的精神生活,古琴的音色恰好能夠迎合他們的這種追求和期望。
古琴音樂的興起和繁盛,自然伴隨著大量琴人以及琴曲的湧現。兩漢時期,著名的古琴家主要有蔡邕、蔡文姬、左思等人,著名的琴曲則包括《廣陵散》《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等。
《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曲》,大約作成於漢末。曲中所表現的故事是:聶政的父親是一名鑄劍的工匠,因為沒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一把劍的鑄造,被韓王殺害。聶政為了報殺父之仇,苦學琴藝,並最終得到韓王的注意,被召進宮中彈琴。一次,趁韓王迷醉於琴聲之中時,聶政突然從琴腹中取出一把匕首,將韓王刺死,殺父之仇得報。
《廣陵散》可以分為「刺韓」「衝冠」「發怒」「投劍」等幾個片段,而從音樂結構和起承上來說,《廣陵散》則可以分為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共包括四十五個樂段。具體看來,琴曲開始階段主要表現了作曲者對聶政不幸命運的悲憫和同情;正曲部分則著重表現了聶政情感的發展和變化,體現了他不畏強暴、誓死為父報仇的決心和勇氣;正曲之後,則主要是對聶政事跡的謳歌和讚頌。全曲由兩個主音調交織變化而成,結尾部分加入亂聲,將之前所有的音調變化重新歸附到主音調之中,全曲結束。《廣陵散》是一首戰鬥氣息濃郁的琴曲,充分反映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力統治的鬥爭精神,「紛披燦爛,戈矛縱橫」,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胡笳十八拍》也是兩漢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琴曲之一。該曲的作者是蔡琰,也即蔡文姬,是東漢著名古琴家蔡邕之女。蔡文姬約生於174年,正是漢末亂世。20多歲時蔡文姬被俘虜到匈奴,並嫁給了當時的匈奴左賢王,經歷了十二年的異鄉生活,在此期間,蔡文姬育有兩子。208年左右,曹操命人將蔡文姬從匈奴解救回漢代,《胡笳十八拍》便作於蔡文姬由匈奴返回漢代的途中。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聲樂套曲,由十八章樂曲組成,一章為「一拍」,故而得名。從音樂內容上來看,樂曲以蔡文姬的視角和口氣,首先敘述自己生於亂世,不幸被匈奴俘虜的遭遇;然後提及自己在匈奴生下兩個孩子,並對他們百般疼愛;又寫到自己被漢代解救,既為能夠返回故土而感到高興,又不捨得離開自己的親生骨肉;接下來敘述重回漢室後如何思念自己的孩子;最終,說明自己將心中的怨氣譜入古琴的曲調之中,寫成了《胡笳十八拍》。
整體而言,《胡笳十八拍》在音樂表現力上非常突出,情感真摯動人,滿含淒楚哀怨的傾訴,李頎在《聽董大彈胡笳》中曾經提到:「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由此可見這首琴曲的動人和深情。而從樂器編配上,《胡笳十八拍》也創造性地將漢族的彈弦樂器古琴,與匈奴的管樂器胡笳融合到一起,營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旋律美和音樂張力,為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溝通和交融帶來了契機。
知音
在現代,人們常常把知心朋友稱作「知音」。最初,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伯牙和鍾子期的友誼的。相傳琴師伯牙在游泰山時,正巧遇到暴雨。為了打發時間,他先是彈了一曲描寫雨中景色的曲子,又彈了一曲描繪山崩之景的曲子。可就在這時,琴弦斷了。當時的人們認為,如果琴弦斷了,說明附近肯定有能明了琴師心情的聽琴人。果不其然,伯牙往外一看,岸上的確站著一個樵夫。他便邀請樵夫繼續聽他彈琴。伯牙先是奏了一曲《高山》,樂曲剛結束,樵夫馬上讚嘆道:好啊!多麼巍峨的泰山!伯牙又彈奏了一首《流水》,剛奏完,樵夫又讚嘆道:好啊!多麼浩蕩的江河!伯牙對樵夫欽佩極了,忙問他的姓名,這才知道樵夫叫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