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師」的音樂家
2024-10-04 05:02:2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樂師在周朝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按照周禮,他們被分成若干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樂師,會在名字之前被冠以「師」字。從相關的歷史記載中來看,冠以「師」字的宮廷樂師大都是盲人,這可能是由於當時還沒有產生記譜法,盲人的聽覺和記憶力突出,更有利於音樂的保存和傳授。
縱觀起來,被冠以「師」字的周代宮廷樂師不在少數,其中比較知名的有師曠、師涓、師襄、師文、師乙等人。
師曠是晉國著名的宮廷樂師,聽力超群,辨音能力突出。由於生下來就失明,他常常自稱為「盲臣」。《淮南子·汜論訓》記載,師曠在彈奏瑟的時候,手指來回移動,看似沒有章法,但每一個音節都彈奏得非常準確,沒有絲毫偏差。由此可見,師曠的音感是多麼敏銳和突出。
此外,師曠的音樂知識也非常豐富,精通民歌和音律。據《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有人聽說楚國大軍來襲,非常擔心,師曠回答說:「不用擔心,我唱過北方的民歌,也唱過南方的民歌。南方的民歌音調微弱,因此楚軍必定無功而返。」這可以間接地反映出師曠對南北民歌及音律的了解之深。
師曠在音樂上的造詣很高,同時直言敢諫。據說師曠知道晉平公鑄造了一口大鐘,並發現鐘的音調不准,隨即直接告訴了晉平公,晉平公頗有惱色,但經過其他樂師的驗證,事實的確如此。
師涓也是周代宮廷樂師的代表人物之一。師涓來自衛國,是衛靈公身邊的一名樂師。他善於寫譜造曲,精於彈琴,聽覺和記憶力都非常出色,音樂過耳不忘。據《韓非子·十過》記載:師涓跟隨衛靈公前往晉國,趕到濮水附近時,天色已晚,於是他們便在濮水河畔住了下來。當晚夜半時分,衛靈公突然聽到水邊隱約傳來彈琴聲,十分驚訝,於是叫醒身邊的眾人,問他們是否聽到了琴聲。奇怪的是,眾人全都說沒聽到琴聲。衛靈公隨即命人將師涓叫過來,並要他將樂曲記錄下來。當晚,師涓面對濮水,正襟危坐,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師涓告訴衛靈公說自己已經記下樂曲的旋律,只是要再經過一定的練習才能熟練演奏,衛靈公非常高興。到了晉國,衛靈公讓師涓演奏那晚的琴曲。師涓於是取來琴,認真地彈奏起來,可剛彈了一半,坐在一旁的樂師師曠便慌張地按住師涓的手說:「不要再彈了,這是亡國之音!」眾人不知何故,師曠隨即解釋說:「這首樂曲流行於殷紂王時期,是樂師師延所作。殷紂王沉湎於酒色與音樂,不理朝政,最終成為亡國之君。殷紂王死後,師延抱著琴跳入濮水自殺身亡。你們是在濮水邊聽到的這首樂曲吧?」師涓點頭稱是。
這則故事帶有一定傳說色彩,但可充分反映出師涓在音樂記憶力方面的不凡造詣。
師襄和師乙是鄭國人,尤其擅長擊磬,孔子在音樂上曾經拜師於師襄。根據史料描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群起,禮崩樂壞,師襄因此放棄樂官的職位,另謀生路。師乙出身於奴隸階層,自稱「賤工」。根據《禮記·樂記》中的相關記載,師乙曾經和子貢探討過樂理方面的問題。在他看來,人的個性和品德不同,適合演唱的樂曲也不一樣。
師文是鄭國的一名樂師,根據《列子·湯問》中的相關記載,師文主張彈琴貴在準確地把握和表達情感,倘若不能讓琴聲與自己的內心相呼應,便不敢彈琴。「內得於心,外應於器」,師文的這一體會,對後世的音樂美學影響很大。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部分,冠以「師」字的宮廷樂師還有齊國的師開,衛國的師曹,鄭國的師觸,魯國的師己、師陽,等等。這些宮廷樂師大都擁有精湛的演奏技藝,在音樂理論研究和樂器樂律的總結創新方面,也各有造詣。隨著周王室的衰敗以及禮樂的崩壞,很多冠以「師」字的宮廷樂師開始走向民間,迎接他們的是一片自由廣闊的天地,中國音樂的發展也因此擁有了更多的可能。
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現代人常常用「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來形容歌聲高亢圓潤、餘韻無窮。該典故出自《列子·湯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韓娥的民間女歌手。有一天,她流浪到了齊國,當時正值華燈初上,家家都冒起了裊裊炊煙,飢腸轆轆的韓娥站在雍門之下唱起了悲歌,述說自己悲苦的身世和人世間的不平。她的歌聲傳進了人們的耳朵里,打動了大家的心。於是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把她拉到自己家裡,與她分享食物。她離開後,歌聲似乎還盤繞在雍門,經久不散,以至於人們以為她還在雍門下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