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舞翼翼

2024-10-04 05:02:1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大夏》是夏商時期的代表性樂舞之一。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大禹即位後勤於治水,效果顯著,隨即命令皋陶將治水經過編入樂舞之中,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功勞。《大夏》一共由九段樂曲組成,因此又被稱作「九成」。這首樂舞的主奏樂器是葦籥,根據《禮記》中的記載來看,當時的人們在演奏這首樂舞時,會裸露上身,頭戴皮帽,下身穿一件白色的衣裙,載歌載舞。

  到了夏朝末期,統治者昏庸殘暴,尤其是暴君夏桀,更是讓人民苦不堪言。據《尚書·湯誓》記載,有一首夏代歌謠,反映了百姓對夏桀的控訴和咒罵,歌詞中這樣寫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意思是說:「你什麼時候滅亡呀,我情願跟你一起滅亡。」這首歌謠雖然簡短,但節奏流暢,歌詞押韻,已經初步顯現出歌謠的藝術特色。

  繼夏朝之後,商朝成為中國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大濩(huò)》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樂舞之一。商湯將夏桀流放到一個叫作大水的地方,自立為王,創立商朝,想到天下已定,大患已除,於是借鑑先朝的音樂,作了《大濩》這首樂舞。在甲骨文中,「濩」字由一隻短尾鳥和兩滴水組成,寓指鳥在水面上飛行,《大濩》的命名很有可能和簡狄與玄鳥的傳說有關。根據傳說,簡狄是商朝人祖先契的母親,因為吞下一個玄鳥蛋懷了身孕,並生下了兒子契。《大濩》主要描述了商湯贏得戰爭的勝利,以及夏桀得到應有的懲罰。

  商朝時期的樂舞《雩(yú)舞》,是以百姓求雨為題材的。據說,在表演這首樂舞的時候,人們會手持牛尾舞動,並將牛尾在人群之中依次傳遞,甚至有時商王也會參與到歌舞的過程中去。

  在商朝以巫術為題材的樂舞之中,《魌舞》是一首比較有代表性的樂舞。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魌」字指的是古代驅鬼驅瘟儀式上的一種頭戴面具的舞蹈者,「魌舞」則是人們在驅鬼驅瘟儀式上表演的一種樂舞。這種樂舞一直到周朝仍然存在,在表演魌舞的過程中,人們會打扮成鬼怪的模樣,手上裹著熊皮,臉上畫著金色的眼睛,穿著紅色的衣服,手持戈和盾進行驅鬼的儀式。至今仍在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存在的儺戲,便是從魌舞發展和演變來的。

  除了歌功頌德之外,統治者還把音樂當作一種享樂工具。後世關於夏商統治者享樂的記載有很多:「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chù)詭殊瑰,耳所未聞,目所未見,務以相過,不用度量。」他們還要講究排場,「樂聞於三衢」,「萬舞翼翼」。但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的。例如夏朝的桀、商朝的紂都是因為過於沉溺於享樂,暴虐無道,最終成了亡國之君。

  周代的禮樂制度,是一種將禮儀和音樂等級化的文化制度。通過禮樂制度,周朝統治者將貴族階層和普通民眾分成若干等級,每個等級都設立了嚴格的標準和限制,進而起到維護社會秩序和宗法制度,鞏固王朝統治的作用。

  

  佾舞是當時最重要的宮廷樂舞。按周禮規定,佾舞共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佾是指舞蹈人數的行列規格。八佾舞是8行8列,共64人,成方陣形,用來祭拜皇帝祖先;六佾舞一佾是6人,分6行6列,共36人。天子才有享受八佾舞的尊榮,諸侯和國相能享受六佾舞,封邑大夫能享用四佾舞,而士只能用二佾舞。

  除了在舞隊人數上有嚴格設定,不同等級的貴族在樂隊的排列以及所用樂器多少方面,也有非常嚴格的界定和區別。如天子可以享用四面懸掛鍾、磬奏樂的待遇,諸侯可以享用三面,卿和大夫可以享用兩面,士只允許懸掛一面。

  以上的種種制度都是基於不同的貴族等級直接規定的,除此之外,在周代眾多的禮中,不同等級貴族所能利用的禮樂同樣有非常鮮明的區別。周朝的禮主要包括祭祀、燕禮、大射禮、鄉射禮、大饗禮、鄉飲酒禮等,不同的禮,有不同的配樂和章法。在這種禮樂制度背景下,不同等級的貴族能夠參與不同等級的禮,享用不同等級的配樂。

  六代樂舞是周朝宮廷音樂的代表樂舞,被儒家奉為雅樂的最高典範,廣泛地應用於周朝祭祀大典等重大活動之中。所謂的「六代樂舞」,實際也就是六首樂舞,從黃帝時期開始出現並流傳,分別指黃帝時期的《雲門大卷》、唐堯時期的《大咸》、虞舜時期的《韶》、夏禹時期的《大夏》、商湯時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時期的《大武》。

  《大武》共分為六段,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武王伐紂最終封為天子的過程:樂舞一開始,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手執武器,列隊歌唱,表達伐紂的決心,隨後舞隊中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者隨即進行激烈的擊刺動作,一邊舞蹈一邊行進,表示正處於激戰之中,接著舞隊向南行進,表示武王滅商後向南進軍並穩定南方局勢,最後舞者重新站列整齊,以此表示對武王的尊敬和擁戴。

  根據《周禮》中的相關記載,六代樂舞分別具有不同的用途,《雲門大卷》被用來祭祀天神,《大咸》被用來祭祀地神,《韶》被用作祭祀四方,《大夏》被用來祭祀山川,《大濩》被用來祭祀周始祖姜嫄,《大武》則被用來祭祀周的祖先。整體來說,六代樂舞規模宏大,聲調舒暢和緩,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六代樂舞算得上雅樂中的典範,而雅樂是周代宮廷音樂重要的類型之一。雅樂主要應用於祭祀活動,可以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大都用於朝賀、宴請等正規活動;小雅則大部分是個人的作品,生活氣息濃郁,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

  除了雅樂,頌樂也是周代宮廷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詩經》里有《周頌》《魯頌》和《商頌》三頌,其中的「頌」指的就是頌樂。頌樂是周朝在大型的典禮活動中採用的樂歌,主要與祭祀鬼神、讚美統治者的功德有關。頌樂和平中正,在細節的處理上恰到好處,多由民間的巫樂演變而來,和六代樂舞類似,形式莊嚴肅穆,只是在表演規模上沒有六代樂舞那麼宏大。

  小舞在周代宮廷音樂中也頗為常見。所謂「小舞」指規模較小的樂舞,大都與祭祀有關,主要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表演形式各具特色,例如《帗舞》舞蹈者會手拿五彩絲條,《干舞》表演者則會手持盾牌。小舞通常被用來作為貴族子弟音樂啟蒙的範例和教材,因此頗受統治者的重視。

  房中樂

  房中樂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音樂形式,大都由后妃演唱,伴奏樂器也比較簡單隨性,歌詞內容大都反映愛情等題材,但前提是要合乎當時的道德和禮教。《周南》《召南》是房中樂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