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會戲繁榮發展
2024-10-04 04:59:2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堂會戲是明清時期公、私宴會上舉行的戲曲演出,它的演出地點可以是私宅,也可以是公共場所,觀眾通常是由承辦堂會戲的主人家和主人所邀請的賓客組成,其演出劇目不對外開放,具有封閉性。演出中,觀眾可以採取點戲的方式來選擇演出劇目。
堂會戲興起於明代前期,在晚明時走向成熟,在清代形成了繁榮發展的局面。它是以折子戲為主要演出方式,以下列三類主題劇目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演出形態:一類是如《琵琶記》《香囊記》《寶劍記》一樣闡述忠孝倫理道德的,具有說教作用;一類是如《西廂記》《拜月亭》《牡丹亭》等描述愛情故事的;第三類表現士大夫階層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如《金印記》《繡襦記》《珍珠衫》等。
清初時,由於江山易主,富貴閒人的興致減淡,堂會戲不如晚明時興盛。到了康熙中期以後,國勢穩定,經濟發展,堂會戲又恢復了此前的繁榮。這時,由於折子戲的演出形態更為成熟,堂會戲的發展更為普遍。清代官僚逢年過節、送往迎來、喜慶祭祀等,皆以堂會戲為娛樂和禮節。清初時期著名的李漁戲班,就經常出入官紳富豪之家演出,以此獲得生存依靠。
為了方便安排演出和平時自己的娛樂需求,許多官紳、富豪還蓄養戲班。官貴之家的堂會演劇繁榮,以致引起清統治者的警惕,雍正即位後「整綱紀」、下禁令,乾隆、嘉慶時期又重申,側面反映出堂會戲的繁榮。
清政府雖有「禁外官畜養優伶」的禁令但並不禁止有實力的大家族僱請職業戲班演出堂會戲,因此社會上的堂會演劇之風仍然盛行,民間的職業戲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機遇,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上戲曲演出活動的繁榮。北京、蘇州等富裕城市,戲館、戲園興起,官商往來,看戲就成了人們的主要娛樂節目。
以官方名義組織的堂會演劇活動十分頻繁,很多流行的傳奇,尤其是《長生殿》和《桃花扇》,成為官員宴飲中的熱點劇目。
曹雪芹與堂會
清中葉時,民間出現了擅長舉辦堂會演劇活動的兩大家族。這兩大家族在當時皆深受康熙皇帝信任,風光一時。一是李煦家族,一是曹寅家族。兩大家族不僅為宮廷演出提供服裝,也負責選拔藝人。曹寅的父親曹璽(xǐ)嗜好聽曲看戲,曹寅能夠撰寫劇本。曹寅的孫子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更是諳熟戲曲藝術。《紅樓夢》中出現許多次關於戲曲的描寫,其中賈母、寶釵、鳳姐等人看戲、點戲、評戲的種種場景,可以說是曹府當年堂會演劇活動及曹家親戚朋友有戲曲鑑賞力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