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橫空出世

2024-10-04 04:59:1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京劇是一種綜合了中國各地戲曲藝術特點的融合型劇種,它的主要唱腔是皮黃腔,對它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四大徽班」。

  皮黃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系統之一,它由西皮腔和二黃腔結合而成。西皮腔和二黃腔的形成,跟明代的南戲變腔有關。

  各大聲腔在流傳中不斷相互接受、吸收,又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新唱腔,其中吸收了秦腔樂器胡琴的樅陽腔在安徽皖南演變成為一種叫作「二黃」的腔調。二黃出現後,秦腔又與湖北其他地方的聲腔結合,形成了新的腔調「西皮」。

  安徽是二黃腔的發源地,也是皮黃腔的發源地之一,這裡的皮黃腔戲非常出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高宗八十大壽,為給皇帝祝壽,揚州官府徵召了以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入京。三慶班以唱二黃聲腔為主,兼唱崑曲、梆子等聲腔。由於表演形態豐富,該戲班的演出在京城大受歡迎,由此打開了二黃腔在京城的戲劇市場。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演出,啟秀、霓翠後來被合併到了三慶、四喜、和春和春台班中,得以成為「四大徽班」。

  在徽戲入京之前,高腔、秦腔已經流行於北京。在徽戲進京之後,唱西皮的漢調藝人也跟風而至,搭徽班唱戲。「四大徽班」得天時地利人和,在二黃、西皮、崑曲、梆子、羅羅諸腔的基礎上,兼容秦腔、高腔、漢調的演唱藝術,又融合京城本土的語言風格,產生了音樂包容性極強的新劇種——京劇。

  

  京劇主要受徽戲、秦腔、漢劇和崑曲的影響,因此樂器以胡琴和鑼鼓為主,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京劇的成型過程可以說就是西皮和二黃的結合過程,也就是皮黃腔的形成過程。

  皮黃腔是一種受到各地語言和民間音樂影響的腔調,因此它具有極大的音樂包容性和表現力,其整體的音樂藝術達到了戲曲史上的最高水平。以皮黃腔演唱的各地劇種,因受地域影響,在音樂上也是各具特色,不過它們有共同之處:都以胡琴作為主奏樂器,曲詞講究對稱,沿用板腔體音樂格式。自徽班入京後,皮黃腔逐漸形成。

  1834年前後,以皮黃腔為主體聲腔的京劇在京城迅速發展,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成為此後清宮廷戲常用的表演形態。到了清末光緒年間,熱衷「亂彈」、尤愛京劇的慈禧、光緒帝為了滿足自己的娛樂需求,即使在非節日或慶典活動日,也招來宮外的京劇戲班或者著名藝人進宮表演。慈禧太后十分賞識那個時代的優秀藝人如譚鑫培、陳德霖、楊小樓、孫菊仙、王瑤卿等。每每觀看過他們的演出後,她都會給予豐厚的賞賜。

  清末統治者對京劇的熱愛是推動京劇發育成長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市民的嗜好。清末時出現了許多以唱京劇為主的戲班,以「茶園」為名的京劇演出場所也紛紛開辦起來,進一步推動了京劇的發展。程長庚是三慶班班主,他唱念做表皆功力深厚,被人稱為「伶聖」,與四喜班班主張二奎、春台班班主余三勝並稱為「三鼎甲」。雖然成名比後兩位晚,但程長庚的威望極高,被視為「三鼎甲」之首,被稱為「大老闆」,是戲劇界公認的京劇鼻祖。「三鼎甲」是京劇形成階段的重要藝人,他們對藝術的探索和貢獻與京劇的發展密不可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