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外戲劇史> 一邊打仗,一邊唱秦腔

一邊打仗,一邊唱秦腔

2024-10-04 04:59:1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清代時,明代的南戲變腔趨勢繼續在各地蓬勃發展,出現了許多地方劇種,如安徽安慶地區產生的徽戲、湖南常德戲、廣西桂劇等。與此同時,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唱腔劇種不是受南戲變腔的影響發展而成,也成了現在中國戲劇的重要劇種之一。這就是秦腔。

  秦腔首先是一種唱腔,它起源於西周,成型於唐代,最初名為「西秦腔」。它的發源地甘肅隴山之東(今甘肅天水、陝西隴縣一帶)在古時候是秦州(今天水)屬地,地處秦國之西。秦腔以關中地區民間普遍流傳的勸善調為基礎,勸善調的唱詞基本是七字或十字一句,為對稱的上下句式結構,其內容多為「二十四孝」之類的說教故事。秦腔真正的盛行及秦腔這一劇種的形成,是在清代。

  秦腔運用的勸善調是一種有別於崑曲和高腔的曲牌體。曲牌體講究對偶,結構簡單,節奏明快。此外,它在戲劇運用中的演唱自由度較大,可由表演人員的真聲演唱。受它的啟發,中國戲劇演唱藝術後來還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音樂手段「板腔體」。板腔體是明清地方劇種即「亂彈」戲中最常見的音樂格式,現在的主流劇種如京劇、粵劇、漢劇、評劇和黃梅戲等,都屬於板腔體劇種。板腔體盛行是秦腔在清代流行的證明。

  秦腔的傳播,還得益於李自成起義。李自成是陝西人,他的士兵也多是同鄉,很多藝人為了自保而跟隨他的起義軍轉戰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軍隊常以秦腔演唱的軍戲為主要娛樂節目。後來李自成起義失敗,秦腔藝人散落到各地,秦腔因此得以迅速傳播。清初時,秦腔一路向南,傳到四川、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同時又向東傳播到福建、浙江等省,向北流傳到山西、河南、山東、河北和北京。

  梆子即梆板,本是秦腔的主要樂器。清代中葉後,秦腔的表演不再以梆板為主,而是以鼓板為主,又輔以鈸(bó)、鑼等銅製樂器,使得整個戲劇音樂形成了特有的「鑼鼓經」。演出的時候,樂隊首領通過梆板指揮,在開場以宏大的鑼鼓經為前奏,吸引附近民眾。演出中,根據戲劇氣氛的不同,樂隊首領通過指揮安排演奏不同的鑼鼓經,使戲劇音樂與劇情高度配合。這種梆子指揮鑼鼓經的演奏方式使得秦腔的影響力更大,秦腔流傳到各地後,「梆子」的名聲更響。梆子的聲腔與各地的唱腔融合,形成了梆子聲腔系統的眾多劇種。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與皮黃腔、崑腔、高腔並列,梆子劇種逐漸成為中國戲劇的一大家族。如今,山西梆子、河南梆子之類名字中含有「梆子」的劇種,它們的主要唱腔都是由秦腔演變而來的。

  劇種中的秦腔是梆子腔劇種類的「始祖」,它又被稱為「陝西梆子」。咸陽的秦腔班社眾多,當時陝西的秦腔班社主要有禮泉、周至、渭南、大荔四大流派,不僅在當地演出,也趕赴京城等地表演,使得秦腔在清代的劇壇占據了半壁江山。它雖然沒有後起之秀的京劇興盛,但京劇卻是受到了秦腔的影響而產生的。

  秦腔轟動京城

  乾隆時期,京城的秦腔藝人最著名的當屬魏長生。魏長生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進京表演,以《滾樓》一劇成名。劇中,魏長生扮演一位落草為寇的女子。他表演技藝出眾,飾演的女子體態婀娜多姿,表情動作嬌媚動人,使京城百姓大為傾倒。魏長生是在京城產生轟動效應的第一位「花部」藝人,他的表演為秦腔打響了第一炮,使得當時京城內的各地藝人紛紛效仿秦腔演唱戲劇。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