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和崑曲的興盛
2024-10-04 04:58:5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明代劇壇最鮮明的特色是傳奇戲和崑曲盛行。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傳奇是南戲在明代的另一個稱呼,它融合了傳奇文學特色和明代南戲舞台表演的特點,既不同於雜劇,也不同於以往的南戲。它直接導致了傳奇戲劇文學的興盛,繼而導致了傳奇戲的繁榮。
明初的劇壇仍由雜劇主宰,當時的傳奇作品較少,不過仍有一些成功的演出劇作,如《金印記》《精忠記》《連環計》《嬌紅記》《千金記》等。《千金記》描寫秦末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它的最大成就是展現了悲劇效果極為濃烈的「霸王別姬」這一幕,使得霸王別姬的故事為後人傳頌,並被屢次搬上舞台。《金印記》根據元代無名氏雜劇《凍蘇秦衣錦還鄉》改編,講述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的成功故事。《連環計》同是歷史劇,根據三國時期王允設計殺董卓的故事改編,這部戲中,「呂布戲貂蟬」的情節最為出色,在清代的地方戲中廣為上演。梆子、皮黃劇中的《虎牢關》《鳳儀亭》等,都是根據這段戲改編而成。
在為數不多的明早期傳奇作品中,就出現了諸如《千金記》《金印記》《連環計》等流傳深遠的佳作,這預示了傳奇的發展趨勢。到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了更多更優秀的作家。「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開先以崑腔演藝傳奇《浣紗記》,使得崑腔煥發舞台生命力的梁辰魚,以及《目連救母》的作者鄭之珍,都是這一時期的劇壇先鋒。
梁辰魚不僅是一名編劇家,還是一位崑腔迷。他所在的年代,正是戲曲音樂家魏良輔「縷心南曲,足跡不下樓者十年」的年代。後來,魏良輔改良崑山老曲成功,崑腔流行於世。當時,不僅民間音樂家紛紛向魏良輔學習崑曲的演唱技法,很多戲劇創作者為了使得舞台表演的效果更好,也慕名拜師於魏良輔門下,以求在自己的創作中也表現出同樣完美的音樂效果。梁辰魚就是其中一位戲劇家。他得到魏良輔的音樂真傳,以《浣紗記》作為實踐,第一次使崑腔和戲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崑腔演繹的《浣紗記》上演之後,崑腔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快傳播到江蘇、浙江乃至之外的廣大地區。後來,傳奇就成為專為崑腔的音樂形式演出而創作的劇本。明代中葉以後,這些以崑腔演唱,又兼具雜劇音樂特色的傳奇戲被稱為「崑曲」。
早期的崑曲通常在30至50齣,梁辰魚的《浣紗記》就有45出,而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多達100多出。藝人們發覺了劇本過長的弊端,後來選擇劇中最精彩的部分來演,這就是折子戲的來源。而後期的戲劇創作者們認識到這問題後,也壓縮了劇本的折數。
總的來說,崑曲表演比雜劇和南戲都有更多的鋪排,包括音樂、人物、舞台道具設計等。此外,無論是在文學藝術還是音樂特徵上,它都符合士大夫階層的愛好,因此受到普遍推崇。湯顯祖的崑曲《牡丹亭》上演後,崑曲在明代更是盛極一時,其熱度直到清代仍有餘存。崑曲作為明代中葉興起的一種同時具有音樂特色和舞台特色、戲劇特色的劇種,它出現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它的價值本身。自崑曲之後,很多劇種如京劇、越劇、評劇等不斷登上戲劇舞台。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些劇種不少都在聲腔、表演方面有了變革,然而崑曲卻因其獨特的戲劇特色而保留了傳統的戲曲特點,各種崑曲傳統劇目至今仍活躍在舞台上。崑曲堪稱中國戲劇文化的「活化石」,它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第一部崑曲——《浣紗記》
《浣紗記》講述范蠡為了幫助被吳王夫差打敗的越王勾踐復仇,將自己的未婚妻西施送給吳王,使他沉迷於酒色淫樂,耽誤國政。最後,勾踐東山再起,大舉攻吳,擒獲吳國太子。夫差自刎而死。西施回到了越國,與范蠡泛舟而去。該劇取名「浣紗」,是因為西施本是洗衣服的浣紗女,而「浣紗」也是范蠡送給西施的一塊定情布。
作為第一部以崑腔演出的傳奇,《浣紗記》最大的舞台特色在音樂詞曲方面。梁辰魚融入了自己的創新,呈現給觀眾的《浣紗記》曲詞優美、樂律動人。明代戲曲評論家王世貞有詩:「吳閭白面冶遊兒,爭唱梁郎雪艷詞。」「雪艷詞」意指梁辰魚創作的曲詞以精工綺麗見長,這句詩真切地描繪了《浣紗記》問世後被熱傳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