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軍演出的影戲
2024-10-04 04:58:3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影戲就是影子戲,又稱「影燈戲」,是一種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民俗戲曲藝術。它在東方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中國則被譽為「影戲的故鄉」。
關於中國影戲的起源時間,有許多說法。一種認為它起源於兩千多年以前的西漢,說是宮女為了安撫常常啼哭的幼時漢景帝,用樹葉做成人形或動物形狀,投影到白布上哄他開心,由此有了影戲。而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影戲起源於宋代,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一書中說,宋仁宗時期有藝人擅長講說三國故事,為了說書形象化,他剪紙成「影人」,又找來其他相似道具當鼓、戰車等,然後配以說唱、打擊樂器,使得表演有聲有色,遂有了影戲。
在宋代,影戲主要有手影戲、紙影戲和皮影戲等。手影戲以手的變化來表演,發揮有限,算不上影戲的正宗戲種。紙影戲和皮影戲才是宋代乃至現今影戲的主流戲種。宋代影戲最初以紙影表演為主,且影人是用上色的紙做的。南宋吳自牧所著講述市井風情的《夢粱錄》中說影戲表演中的說唱風格及所講故事內容,與平時藝人對同一題材的講說無異。此外,影戲有視覺場景,還逼真地刻畫了好人、惡人的形象,使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及編導相應的褒貶寓意都表現出來了。當時的說唱和操控木偶的表演配合得十分默契,影戲已經較為成熟。南宋時還出現了一些同時擅長講說和操縱影人的藝人。
影戲的演出活動在北宋後期更加頻繁。每逢元宵節時,汴京城內每一條街道的燈火闌珊處都設有影戲棚。宋人孟元老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錄,影戲演出還成了大人聚集小孩,防止他們亂躥走失的手段。到了南宋,影戲發達,以至雕刻影人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這時,民間還出現了一類聚集影戲迷來排演影戲的組織,「繪革社」就是一個影戲社團,它的成員在元宵夜晚聚演。
宋代無名氏《百寶總珍集》中「影戲」一條記錄了當時影戲戲箱裡的影人造型多達1200個,包括了宋前十七史所有故事的著名人物,其中將帥的影人造型就有32屜。不僅有人,還有桌椅、船、城市、刀槍等道具。如此大容量的齊全戲箱,也可見當時表演內容的豐富,從中反映了宋代影戲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和表現力。
金元時代影戲承襲了宋代的傳統,不過有所改進,比如紙影在元代時由素紙改為彩紙,仍以敷陳故事、祈福避邪為主。元代時,由於成吉思汗南征北戰,影戲還曾隨軍演出,也因此傳到了波斯、南洋各地,繼而傳入埃及、土耳其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