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戲班
2024-10-04 04:58:3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戲班意即演員班子。戲劇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過程才趨於成熟,戲班的形成也是如此,而且它是隨著戲劇的成熟而得以成型的。中國的戲劇成熟於宋元時期,戲班也是在宋代時出現雛形,在元代時得到定型的。
宋代戲班的成員人數通常是4人或5人,規模還很小。戲班也偶有規模比較大的,但多達8人這種情況畢竟少見。
大規模戲班出現於雜劇輝煌的元代,當時的戲班通常由11或12人組成。在山西省洪洞縣霍山明應王殿內的元代壁畫、山西省運城市西里莊元墓的壁畫,以及山西省右玉縣寶寧寺水陸畫中的元代戲班圖上,演員人數都是11位。
受技藝家傳的影響及宋元時期的戶籍制度限制——藝人都屬於樂籍,戶籍世襲,子孫後代都為藝人,宋元戲班的組成成員通常都是有血緣關係的,戲班也多屬家庭性質。
戲班無論規模大小,自出現以後,就以遊走的方式賣藝生存。唐代雖然盛行參軍戲和歌舞戲,但戲班的行動自由受到較大限制,藝人不能隨便走街串村,一旦犯令,受罰嚴重。唐玄宗下此敕令有其深層原因,《唐會要》里說是因為聲色之戲會「傷風害政」。後來,隨著社會逐漸穩定,百姓的娛樂需求提高,禁令逐漸消除,戲班逐漸恢復自由。
進入宋代後,雜劇興起,民間勾欄瓦舍形成,促使一批又一批藝人不斷產生和流動,也促進了戲劇的進一步繁榮。由於競爭激烈,藝人們對演出地點的選擇更少,於是長途地奔波演出也就更加頻繁。元代還出現了跨地演出獲得成功乃至成名的戲班子,如忠都秀戲班。忠都秀據說是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人,她帶著自己的戲班以平陽為根據地,經常參加附近各個廟會的巡迴演出,由此建立了戲班的聲望。1324年4月時,山西平陽洪洞縣的明應王殿內的壁畫落成,忠都秀的戲班為此獻演,於是有了明應王殿內的忠都秀戲班圖,留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