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百,思無邪
2024-10-04 04:54:2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神話和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兩種文學形式。和神話一樣,詩歌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相傳,炎帝時就出現了一首農事祭歌《蠟辭》: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這句話的意思是,泥土返回原處,不要流失;河水返回溝壑,不要泛濫;昆蟲不要繁殖成災;野草回到沼澤中去,不要長在農田裡。
東漢史書《吳越春秋》中也收錄了一首歷史悠久的詩歌,題為《彈歌》,只有短短八個字: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ròu)。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句話的意思是,去砍伐野竹,連接起來製成彈弓,打出泥彈,捕獲獵物。「宍」是「肉」的古字。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字句短促,節奏明快,讀來很有情趣。根據它的語言和內容可以推測出,這首詩歌很有可能是從原始社會口頭流傳下來的,再由後人用文字加以記錄。
詩歌發展到周朝時,已頗有成績,人們開始搜集、整理各地的詩歌,將它們彙編成冊。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問世,其中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涉及地域囊括了現今的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一帶等。
《詩經》中收錄的詩歌共計305篇,另外還有6篇笙詩,即只有題目,沒有詩句。人們取其整數,稱之為「詩三百」。《詩經》在先秦時期被稱為《詩》或是《詩三百》,到了西漢,被尊為儒家經典,更名為《詩經》,沿用至今。另外,由於西漢時期毛亨和毛萇(cháng)曾為《詩經》作過注釋,所以《詩經》也被稱為《毛詩》。
《詩經》中詩歌的作者,絕大多數已無從考證,至於其整理者,有不少人認為是孔子。這種說法起源於《史記》:「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意思是,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從3000篇古詩中挑選了305篇,整理成《詩經》。對於這種說法的正確性,宋代學者朱熹、清代學者魏源等人都持懷疑態度。現在通常認為,《詩經》是周朝各諸侯國協助朝廷到各地採集,之後由史官、樂師編纂整理而成的,在整理過程中,孔子也曾參與。
《詩經》中的作品具體可劃分為三部分:風、雅、頌。
風就是土風、風謠的意思,包括十五個地區的民歌,它們在收錄入《詩經》時,多半已經過潤色,稱為「十五國風」,共計160篇,是《詩經》的核心內容。像我們熟知的《關雎》《蒹葭》等名篇,都屬於風。
雅就是貴族宴飲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共計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是貴族所作,小雅的作者雖然也是統治階層,但沒有大雅的作者地位高,有些還深受壓制,所以小雅中不乏一些怨刺詩,批判政治黑暗,哀嘆百姓遭遇,感慨自身境況。比如《北山》一篇中就有這樣的詩句: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意思是:普天之下的每寸土地,都屬於大王;四海之內的每個人,都要聽命於大王;大夫分派公務不公平,我分到的差事又多又重。短短數句,作者的滿腹怨懟已經躍然紙上。
頌就是宗廟祭祀樂歌,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也有一些奉承時任君王的詩篇。頌共計40篇,其中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
從藝術特色角度來說,《詩經》關注現實,反映現實生活,抒發真實情感,被稱為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這賦予了《詩經》無窮的藝術魅力。不過,要說《詩經》最突出的藝術特色,還要數它對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的廣泛應用。
賦就是直接鋪陳敘述,比如《邶風·擊鼓》一篇中就用「賦」的表現手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比就是比喻的意思,比如《衛風·氓》中就用桑樹從繁盛到凋落的過程,比喻愛情由盛轉衰。
興就是藉助別的事物為自己將要描述的內容做鋪墊,比如《關雎》一篇,明明是描寫愛情,卻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開頭,用河中沙洲上的水鳥雎鳩引出接下來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三種藝術表現手法都對後世的詩歌發展影響深遠,特別是比和興。屈原的詩歌創作就深受《詩經》的影響,以他的《離騷》為例,其中有這樣的詩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句詩表面看來是寫美人香草,實際屈原是以這種美好的東西來比喻對君王一片忠心的自己,正是對「比」的絕佳應用。而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中開篇寫道「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則是對「興」這種表現手法的巧妙應用。
另外,《詩經》的四言句式也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之後的曹操、陶淵明等著名詩人的四言詩,是對這種句式的直接繼承,而駢文的基本句式四六句,也跟《詩經》的影響脫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