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美學史> 板橋論竹,身與竹化

板橋論竹,身與竹化

2024-10-04 04:53:4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江蘇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書、畫都有涉及且十分優秀,世稱「三絕」。鄭板橋一生主要在揚州居住,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十分喜愛竹子,他一生幾乎與竹聯繫在一起,畫竹几十年,成就也最為突出。他經常在畫上題詩,抒發自己的感情,托竹言志。他曾在《竹石圖》中題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雖然在青山上的岩石中紮根,但是並沒有被惡劣的環境擊倒,反而千磨萬擊使它更加堅韌。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竹子的勇敢與堅定,像一個不屈的烈士。從詩歌中人們也可以感受到鄭板橋豁達、堅忍的精神。

  鄭板橋對繪畫理論與方法的一些論述也是以竹為例來說明的。他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來概括畫家創作的全過程。「眼中之竹」,是指人們看到現實中的竹子,對它進行全面的觀察,這時的竹子還是客觀的,投射到畫家眼中的竹子是以現實的竹子為依據的。「胸中之竹」則指人們看到竹子,形成「眼中之竹」後,在此基礎上,用心去感受竹子,將自己的情感熔鑄到竹子中去,這時的竹子不再是完全客觀的,而是經過了畫家在心中的加工所形成的更加美的意象,是包含了人情感的存在於人心中的竹子形象。「手中之竹」也就是說,作者將「胸中之竹」訴諸筆端,將心中的竹子運用技巧在畫紙上畫出來,這時的竹子以客觀竹子為依據,但又包含了畫家的情感,具有意境。這一過程是不可顛倒的,鄭板橋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胸中之竹」的形成,因為「眼中之竹」是人們對竹子的客觀反映,還不是審美意象,到了「胸中之竹」,加入了畫家的情感,是對客觀竹子的再加工,因此成了審美意象。而有了「胸中之竹」畫出來的竹子才在具有真實性的基礎上也具有情感性,是形象的,更是生動的,有了生命。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也對審美創造進行過探討,提出了「成竹在胸」和「身與竹化」的命題。「成竹在胸」就是「胸中之竹」的形成過程,是指畫家在動筆作畫之前,胸中要先有作畫之物的清晰且完整的形象。這個胸中的「成竹」就是客觀的竹子形象與畫家情感相契合的產物。這種契合具有不穩定性,就如靈感的爆發,是突然的,且容易消失,因此要不失時機地抓住胸中湧現的意象。「身與竹化」是一種創造時的精神狀態。因為將胸中的意象準確、形象、快速地表現在畫紙上,不僅需要高度純熟的技巧,還需要一種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蘇軾將這種狀態描述為「身與竹化」,也就是說畫家將自己的精神與心中竹子的意象完全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忘記了生活中的得失等。現實生活中,一些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不但把自己身體的疲勞、病痛忘掉了,而且似乎把整個世界都忘掉了,這便是達到了「身與竹化」的境界。

  蘇軾和鄭板橋的命題合起來就完整地說明了畫家從看到客觀事物,到在心中形成審美意象,最後將意象表現在畫紙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之外,蘇軾還補充了一點。

  蘇軾是元氣論者,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元氣團結而成的。當然他所作的畫也是由元氣團結而成的。元氣充滿宇宙,不僅在物象,也在物象之外的虛空。因此,在欣賞自然美時,鄭板橋就很注重聲、光、影這些看來比較虛的東西。因為這些虛的聲、光、影與實的物象相結合,更能產生意境。而且鄭板橋也強調,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需要技巧,要是創造出來的「手中之竹」具有意境,就更要有高度熟練的技巧,因此,這就離不開長期艱苦的訓練。

  鄭板橋及郭熙、蘇軾對藝術創作過程的論述,鄭板橋對於技巧訓練的強調,這些都對後人的藝術創作起了指導作用,是十分可貴的。

  「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

  鄭板橋在年輕的時候,模仿名家書法已經到了相當神似的程度,但仍覺得差一些。據傳有一天,他思考書法技巧的時候在妻子背上畫來畫去,妻子生氣了,說道:「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你老在人家的體上畫什麼?」這句話一語雙關,鄭板橋恍然大悟,在前人風格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自己的藝術感悟和研究,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