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與美學
2024-10-04 04:53:02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最早提出「心學」一詞,並使其成為明代的主流。
王陽明思想的產生最初也是受到了朱熹的影響。18歲時,王陽明和夫人回餘姚,路過廣信,拜謁了當時著名的理學家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朱熹「格物致知」的學說,之後他讀遍了朱熹著作。為了實踐「格物致知」,從事物中探究原理和知識,有一次他下決心要格竹來窮竹之理。但是他觀察了七天七夜,仍然什麼都沒有發現,還因此病倒了。從此,他對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產生了懷疑。
王陽明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心之外沒有事物和道理。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的,在最開始分開時,最精細重要的一點在人心的「一點靈明」,人們就憑藉著這一點靈明將天地萬物都聯通起來,因此沒有人心也就沒有天地萬物。他舉例說,沒有人心去仰望天之高,天也就沒有高低之分,也就沒有高這個價值;沒有人心去俯瞰地的深,地也就沒有深淺之分,沒有深這個價值;同樣,如果人心不去信仰鬼神,也不會認為鬼神有辨吉凶的價值,就沒有人去乞求鬼神,鬼神也就不存在了。的確,自然事物的價值是相對於人而言的,如果沒有人的評判和利用,自然事物的價值就不會被注意到並發揮出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現在人們已經知道,沒有人心的注意,自然事物還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絕對的「無」。
王陽明的心學建立在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上,尤其是「良知」理論。他認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見到父母知道孝順,見到兄弟知道友愛,見到有人掉到井裡,自然有惻隱之情。這種「良知」是善的基礎,也是美的基礎,是感知世界的基礎。人的心統治著身體的眼耳鼻口等,因而能夠感受到自然事物,感受到美。
王陽明的這一美學思想在一個小故事中體現出來。王陽明與一位友人遊玩,友人指著岩石間的花樹問,人心之外沒有事物,那麼這些花樹在深山之中自開自落,與人心有什麼關係呢?王陽明回答,人們沒有看到這些花樹時,這些花樹並沒有顯現出來,只有當人們看到它們時,這些花樹便顯出色彩,在人心中顯現出來。也就是說,人沒有看到花時,花無所謂美,因為這時的花並不是人的審美對象。當花被人欣賞時,是有價值的,人們將自己的情感附於花中,就能體會到花的美。
事物的美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事物本身及事物本身具有的美,二是人心。沒有事物,人心根本沒有欣賞的對象,因此事物是客觀的物質基礎。但是,有客觀事物,沒有人心的感知,也不會有美感的產生,因此人心是決定因素。
在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影響下,明代出現了一股美學思潮,這一思潮的突出特點就是對人心的重視,對真心、真情的重視。徐渭的「真我」說就是很好的體現。
徐渭,字文長,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其詩、文、書、畫、曲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徐渭為人崇尚「真我」,藝術上也喜好獨創一格,表現出鮮明而強烈的個性。徐渭認為,心是真誠的,就是「真我」,「真我」是獨立而無限的,超越了一切束縛,是自由而充滿生意的,這在文學創作中十分重要。徐渭指出,寫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以做詩人為目的,而是為了抒發真性情;另一種是為了寫詩而特意設置情感來寫作。前一種因為是抒發真性情,有「真我」,詩歌更容易真實而感人,後一種沒有「真我」,是刻意造作,這樣的詩歌並不是真正的詩歌。
徐渭的「真我」思想是受到了王陽明心學理論的重要影響,另外,李贄的「童心說」、湯顯祖的「唯情說」、公安派的「性靈說」等,也都能體現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影響。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以懊惱為恥
王陽明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被錄取,內閣首輔李東陽對他說:「你這次雖然沒考中狀元,下次科舉時一定會中狀元,不妨作個「狀元賦」吧。」王陽明揮筆一蹴而就,在座的人都驚嘆他的才能。三年後,王陽明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安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沒有金榜題名為恥,我卻以沒考中而懊惱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