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2024-10-04 04:52:5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中國歷史發展到明清時代,進入了一個總結的時期。明清時期很多學者在傳統的思想和科技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前代進行了總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在中國美學方面,清代前期是它的總結時期,明代則是這一總結的準備時期。繪畫領域,王履的《華山圖序》和祝允明對「象」和「韻」關係的分析都對審美意象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王履,字安道,號畸叟,崑山(今屬江蘇)人,明代初年的著名畫家、醫學家。曾作《華山圖》四十幅,《華山圖序》是一篇美學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的思想。「師」是榜樣、效法、遵從的意思。「華山」在這裡用了指代的藝術手法,指代具體的客觀事物。這句話是說,我要遵從自己的心意,心要遵從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眼睛則要遵從華山等自然客觀事物。
王履對這一觀點的闡釋是從對繪畫意象內在矛盾的分析開始的。他認為藝術作品的創作目的是要給人們看的,而這就要靠形象,形象是否逼真,是否能準確表現所畫之物,是否美,是人們首先關注到的。情意也是從形象中表現出來的。因此,對形象的刻畫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形象要表現情意,如果缺乏情意,形象就不能成為藝術形象。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既然藝術形象在創作和欣賞過程中很重要,那麼,對於如何才能創造出成功的形象,王履又提出,要對外界現實有直接的感受,對外界事物直接的接觸與感受是繪畫創作的首要條件。只有親身體驗生活,畫山水就置身於山水間,畫花鳥就欣賞真正的花鳥,這樣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才會產生情意,所創造的形象才會真實而有生氣。
在王履之後的明代書法家、文學家祝允明在審美意象的創作方面,有著和王履相似的觀點。
祝允明,字希哲,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他的狂草很受世人讚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被稱為「吳中四才子」。在繪畫方面,他也強調對形象的刻畫。
明代,很多人在創作時,一味追求畫中的韻味、神韻,而忽視了對形象、意象的雕琢,他們忽視「形似」。祝允明是十分反對這一做法的。他要求「象」和「韻」的統一,反對這種不顧具體形象的逼真而一味強調神韻的做法。強調形象的刻畫,就離不開對所畫之物的觀察,因此,祝允明指出,藝術家應該有豐富的經歷。藝術家只有走出去,親身體驗生活,在與具體事物的接觸中,了解面對的對象,產生情感,才會創作出成功的美的意象。這與王履強調對事物直接的感受是相同的。
王、祝兩人的觀點,都是強調審美意象的創造要在對對象的直接感受中產生,要以藝術家的豐富的生活經歷為基礎,雖然兩人都是從繪畫角度說的,但是這也是其他藝術創作都要遵循的規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明上河圖》畫出了什麼樣的社會景象
《清明上河圖》長達5米多,共畫了各類神態各異、絕無重複的人物810多個,牲畜90多頭,樹木170多棵,其餘店鋪、貨品及船隻等各種交通工具更是難以計數。有人說:「站在這幅畫卷面前,就仿佛真的到了東京城一樣,感覺自己真的身處東京城車水馬龍之間,唯一缺少的只是風塵撲面的感覺。」《清明上河圖》的內容豐富,描繪得較為真實,技藝高超,千古以來絕無僅有。它以藝術的形式為後人展現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生動的歷史畫面,描繪了宋代普通人的生活現實和精神風貌,具有無與倫比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