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需要「林泉之心」
2024-10-04 04:52:4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郭熙,字淳夫,北宋山水畫家、繪畫理論家,善於畫山水畫,因為臨摹李成山水畫受到啟發,筆法大進,曾是宮廷畫院的重要成員。存世作品有《早春圖》《山村圖》《幽谷圖》等。郭熙在畫論方面很有建樹,總結出對四季山水的審美感受及山水構圖三遠法等。他的《林泉高致》一書,是宋代最有價值的畫論著作之一。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題。
「身即山川而取之」是說要置身於山水之中,親身感受山水,將自己的情感賦於山水之中,才能發現自然山水的美,才能創造出美的意象。郭熙將畫山水與畫花兒和竹子作比較,他指出,畫花兒時,將花兒放在深坑中,畫家從上面俯瞰,就能看到花兒的四面;畫竹子時,將一枝竹子取下來,在月光下將竹子投影在牆壁上,就能看出竹子的真正的形狀。而畫山水與畫花兒和竹子不同,畫山水要置身於山水之中,才能發現和把握自然山水的美。
同樣是在自然山水中遊玩,面對同樣的山水,有的人能夠發現山水之美,有的人發現不了,有些人能十分強烈地感受到這種美,有些人的感覺就沒有如此強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郭熙認為,這是由於人們的審美能力不同。面對美的事物,人們還要有一顆審美的心胸,才能進行審美活動。郭熙將這審美心胸稱為「林泉之心」,這是進行審美活動的主觀精神條件。
「林泉之心」是指純潔的心胸,內心不受世俗功利的煩擾,不死氣沉沉,平靜而愉悅,充滿生機和力量。有了這樣的心胸,才能體會到外界自然事物之美。「林泉之心」不僅在自然事物的審美過程中是必要的,而且在創造審美意象的過程中也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具有這樣的審美心胸,才能發現事物的美,並將這種美與自己的感情相融合,創造出審美意象。另外,郭熙說,人們在讀詩賞畫時,如果不能靜靜地坐在那裡,消除內心的煩擾,那麼詩句和畫面中的美的意蘊就無法體會到。這說明,在藝術品的欣賞過程中,也是需要「林泉之心」的。
「身即山川而取之」還要求畫家要對山水作多角度的觀察和審美。因為山水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也不是只有一面,它們是變化多端且具有多個側面的,因此要多角度地進行審美。郭熙指出,山水在不同時節的景象特點是不同的,春夏的山水怡然、蓊鬱充滿生機,秋冬的山水則蕭條、慘澹。山是立體的,有多個側面,每一個側面的具體景象都是不同的。因此,自然景物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換而呈現不同的特點,在對自然景物進行欣賞時就要從遠近、正反、春秋、早晚等多角度進行觀察。在這多種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遠望。他認為,對於山水,雖然近看可以把握它們的細節和特點,但是遠觀更能把握它們的氣勢,從而創造出高遠的意境。
「身即山川而取之」還有一個要求,就是畫家對山水的審美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欣賞得多並且體會得深,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完美的意象。因為畫家在創作山水畫時,要將自然山水的外在特徵和內在特點及生命力都表現出來,山水畫中的意象是自然山水的提煉與概括,而且意象應該具有整體性,是自然山水的形象和作者情感的統一,是有生命的整體,富有意蘊。而要創造出這樣的意象,就有賴於藝術家對山水進行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欣賞。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題影響是深遠的,對現代山水畫的創作和欣賞都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