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美學史> 孔子:有善才有美

孔子:有善才有美

2024-10-04 04:50:50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聖人」「至聖先師」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已漸漸走向世界。他的思想何以具有如此大的力量?人們可以從他的美學思想中窺見一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從小就很重視「禮」,連遊戲玩耍時,也經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進行禮儀的演練。孔子生活在各諸侯國紛亂爭霸的時代,他曾到各國去遊說,宣揚他的治國思想,但並未得到各諸侯國的認可。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打破了官學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的風氣,相傳他有弟子三千人,賢弟子七十二人,即著名的七十二賢士。

  與老莊的追求精神、主張「無為」不同,孔子的一切思想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的,這個「社會」是真實而實在的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組成的生活,因此,孔子對美的態度,也是建立在美對社會生活的作用這個基礎之上的。他將「美」和「善」統一起來,認為藝術只有包含了「善」,符合道德的要求,符合人與人交往的「禮」,才是美的,而這樣的「美」是對人和社會有益的,是值得提倡的。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孔子不僅肯定美和藝術,他還將對美和藝術的追求放在了很高的層次。《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書,其中記載了孔子與他弟子的一段討論。孔子問他的弟子們以後的理想,有的人說要治理國家,有的人說要做禮官,管理宗廟祭祀的工作,而其中一個叫曾皙的弟子的理想是在春天的時候,和五六個成年人及六七個孩子到沂河裡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風,然後唱著歌回家。孔子最後說:「我同意曾晳的想法。」孔子雖然熱衷於研究治國及為人處世的禮法,但同時也認為,對於美和藝術的追求和修養,在社會生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孔子十分提倡關於美的教育,他是中國歷史上重視和提倡美育的先驅者。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是指人的內在道德品質,「文」原指紋理,後來引申指人的修飾、外表,「文質彬彬」作為成語現在常用來形容人文雅而有涵養。從孔子所提倡的「文質彬彬」,人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對美的要求是「文」與「質」的統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統一。另外,孔子還說過:「《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便是孔子對美的標準。「樂」和「哀」這些情感必須有一定的限度,有節制,要符合「禮」的規範,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關雎》是《詩經》中的著名詩篇,雖然內容是寫一位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思慕和追求,但是符合古代「禮」的要求,這就使全詩純潔而美好。

  既然美要與「善」結合才是美的,要符合「仁」與「禮」的社會規範才是美的,那麼自然之美在孔子那裡是不是就不能算作「美」了呢?不是的。孔子談到自然之美時,曾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從表面上看,孔子的意思是說,不同的人對自然美的愛好各有不同,但認真思考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會發現,人們之所以認為某種自然之物是美的,實際上是與這種事物產生了一種共鳴。例如很多文人愛梅花,他們不僅是因為梅花外表的美麗,更是因為看到了梅花不畏嚴寒的精神,這種精神和他們的不畏權貴、不懼困厄的精神具有相似性,這種精神品質上的共鳴,讓他們覺得梅花是美的。

  由此看來,孔子談「美」,是始終和「善」聯繫在一起的。這對後世的審美,甚至是對社會生活的看法,都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後世的人們對事物的評價都主張「以德為先」,而將藝術與社會教育聯繫在一起也成為一種傳統。


關閉